约8570字。
高一下苏洵《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和分析论证的方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学习作者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和分析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2.学习作者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2.解题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