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9910字。

  2024届高三模拟检测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3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巍峨壮丽的自然风光、繁华现代的都市景观、内涵厚重的人文传统等视频画面伴随音乐依次展现,如“屏保”般精致唯美。画面定格处,旁白道出一句句(   )的城市广告语:“大美青海”“好客山东”“七彩云南”。______。如今,各地在(   )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都喜欢推出一句广告语,作为宣传展示、对外推广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叫响一座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带货”之下,武汉和扬州两座城市长久以来成了网红打卡地,至今魅力不减。千古名句这样的“城市宣传语”,堪称神来之笔。每到一个地方旅行,我们总喜欢拍些美照发朋友圈,证明“人间值得”。古代文人墨客其实同样喜欢游历,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   )因为他们的一句话,你便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杭州西湖畔看“山外青山楼外楼”,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宁静与美丽。
  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成为神州大地壮美山河的最佳宣传语,为各地文旅部门(   )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当然,古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怀,更多是对名山大川等一些具体景物有感而发,没有上升到今天城市形象宣传的高度。但其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值得今人借鉴。
  (摘自《经济日报》5月12日,有删改)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字正腔圆  倾巢而出  也许  招募 B. 朗朗上口  倾巢而出  虽然  招揽
  C. 朗朗上口  不遗余力  也许  招揽 D. 字正腔圆  不遗余力  虽然  招募
  2. 填入横线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些广告语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B. 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观众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C. 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观众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
  D. 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古代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
  B. 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
  C. 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
  D. 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修饰“城市广告语”,这些广告语读起来十分顺口好听,应选“朗朗上口”。
  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侵扰。不遗余力: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语境指各地都在用尽力量塑造城市形象,应选“不遗余力”。
  也许:表示不很肯定。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语境带有猜测意味,可能因为文人墨客的一句话,就会吸引游客到来,应选“也许”。
  招揽:招引到自己方面来。招募:募集(人员)。语境指好的宣传语能够招引游客到来,应选“招揽”。
  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