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43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康岩《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材料二:
  “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的重要前提。
  B.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C.不断从古代先贤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让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有利于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
  D.只有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以中华文明启迪青少年,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C.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
  D.“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少年应树立鸿鹄之志,让自己成为可用之材。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  ——冰心
  B.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  ——韦尔连
  C.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
  D.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培根
  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要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助力祖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踪在1947
  胡炎
  ①1947年一个阒寂的秋夜,大耳朵独自踩着霜白的月光向村外走去。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他回过头望了望家的方向。
  ②望不到家,那三间瓦房同所有的村舍都淹没在了诡谲的月光里。不远处一只疤瘌狗用特有的破锣音梦呓似的叫了两声,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大耳朵激灵了一下,便接着向前走去,越过田垄,穿过丛密的小树林,爬上了斗折蛇行的山道。月光冰凉,照着他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