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620字。

  《雷雨》同步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雷雨(节选)
  曹禺
  [周宅客厅内。半夜两点钟的光景。]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凤  (向母痛苦地)哦,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