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50字。
5.《雷雨(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
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
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
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
材料二:
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
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
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C.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
D.《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2.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 B.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
C.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D.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
B.《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
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
D.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
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C.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
D.《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
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