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1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强调诗歌是个性化的情感抒发,这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诗作表现的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个性既体现在对艺术技巧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表达的情志上。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的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诚如普希金所言“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只有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已经对某些新诗心生厌倦。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致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难以转向个人化的情绪的表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可以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的尴尬局面。
  D.关于新诗创作中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