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0题,约107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
  1.下列对唐末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是因为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这一观点。
  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2分)
  A.晏殊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是思远之作,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未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竞的抗金事业.
  D.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之句,表明苏轼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4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