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00字。(N1)“点”在不通处,“拨”在岔路口
——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指导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研究性学习选题、研究、结题各环节的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走访、座谈、问卷、课件制作等)。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1、培养团队精神,共享合作探究的成果。
                2、感受乡土文化之美,陶冶热爱家乡的情操。
二、设计理念:
1、开展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是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各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在高中语文即将启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立足于当前信息社会,人们欣赏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社会需要具备独立判断、整合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能够予以选择、筛选、鉴别,而不是盲目地记忆、存储。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开展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可以培养社会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个性;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
2、开展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校虽为省三级重点中学,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山区,语文素质相对来说偏低。要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教科书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际国内时政、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影视媒体、网络信息等课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学活语文、用好语文,在此过程中领悟汉语的博大精深,传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因而,开展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实录:
2002年以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借助校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基地,有意识地尝试开展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指导:在“乡土诗歌和文化”研究小组中,凌佳玲等5人作了《对黄岩方言、谚语中的公民道德意识的探析》;陈凌萍等4人作了《黄岩本土特色食品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探究》;借台州市语文研究性活动成果评奖之契机,指导高二(16)班王海燕等10人利用暑假完成了《黄岩商店命名取向探析》;许姜姜等4人作《建国以来黄岩区北洋镇称歇村公民取名与时代关系探究》;蒋佳等8人作《语文中的修辞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探究》。笔者在这些活动中作了有序的全程指导,随时点拨。
1、语文课外研究性活动选题的指导:
在《黄岩本土特色食品与历史文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