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374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这虽然是由于环境所迫,但也正显示了鲁迅散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的完全形成。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感情并非个人一己的私情,而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斗争的激情。它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灵的激越呼喊,而且显示着时代历史前进的足音。“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的散文作家,或叙写个人凄寂飘零的感怀,或抒发自己愤激郁闷的情思,思想境界不够广远。因此,鲁迅的散文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取材于李泽厚、钱理群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写文章削尽冗繁,洗却铅华,达到大朴的境界才是艺术的极致。简洁是大朴的必要条件,是通往大朴境界的桥梁。鲁迅散文的简洁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容量上。一篇千字散文不仅是感情的浓缩,更是哲理的升华。他总是用思想家的眼光来审视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汪洋恣肆 “恣”读作zì 意思是“没有拘束”
B. 冗繁 “冗”读作rǒng 意思是“多余的”
C. 真知灼见 “灼”读作zhuó 意思是“透彻”
D. 针砭 “砭”读作biǎn 意思是“批评”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感喷发与克制激情的矛盾,形成了鲁迅散文情感表达的曲折性、层次性。
B. 鲁迅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史家所强调的实录,目的是直接抒发感情。
C. 读鲁迅的散文,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
D. 与“五四”以后文坛上其他散文作家相比,鲁迅散文的思想境界更加广远。
3.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鲁迅散文“将感情渗入叙事”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多次强调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B. 《记念刘和珍君》中叙述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人遇害 细节。
C.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回忆柔石设立朝华社,和女性一同走路等往事。
D.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谈到冯铿女士时说:“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画眼睛”这一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眼睛”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即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写出其神韵。
B. “画眼睛”并不仅只写人,推而广之,也包括写一切事物,写出其本质。
C. “画眼睛”手法的运用,说明鲁迅散文追求“大朴”的同时也不避繁复。
D. “画眼睛”这一手法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总体上说,鲁迅散文所抒发的感情是悲痛、悲愤和悲凉、悲哀的。
B. 鲁迅的散文能洞幽察微,化平凡为神奇,可谓“举类迩而见义远”。
C. 鲁迅后期散文呈现出“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是因环境所迫。
D. 鲁迅散文多妙语、警句,这是由鲁迅散文一波三折的抒情特点决定的。
6. 材料一说“鲁迅的散文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及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针砭”的“砭”应读作biān。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求得改正向善,是救治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疏,朋友世亲【1】。”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违先圣之典戒,负久要之誓言。斯何故哉?富贵则人争附之,贫贱则人争去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