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60字。
江门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二调研测试(一)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文艺作品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变?这是人们试图解答的问题。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的支持者认为,既然“媒介即信息”,那么新媒介自然生成新文艺。实际上,优秀文艺作品离不开相应的媒介素养,创作者的学习、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外部力量的引导不可或缺。
近来受到好评的网络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多种媒介经验的融合,源于长期的学习储备和专业团队的策划。艺术创作不同于单纯的情感表达,仍然是需要专门技能和审美熏陶的上人人都能写帖子、传视频,但质量存在优劣之分。互联网需要更多内容,也为提升文艺作品的创造力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之外,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号推送、知识人问答、在线求教等方式获取真正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上的学习和创作发布,网络文艺显得分外活泼。繁荣的根源不在媒介,而在于更顺畅的学习渠道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也就是说,互联网本身并不必然孕育好作品,是专业训练下与媒介相适应的艺术素养孕育了好作品。多渠道学习、审美能力提升、有效运用新媒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网络文艺从个人消遣走向精品创作的有效路径。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源于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媒介技术的掌握,表现为对时代文化主题的深入发掘,对传统审美模式的理解,对媒介表达力的凸显,同时也离不开网络文艺现场的清朗有序。优秀网络文艺的诞生有路径、可辨识,是新媒介时代价值引领和良好素养彼此成就的结果。
作品只要联网就向受众敞开,网络文艺将评议权留给公众,并受媒体形式、数据技术等影响。融合多媒介经验和技艺的网络文艺,以开放式、未完成为常态。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更重视用户反应,其“召唤式结构”特别明显。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指出,艺术作品的留白和不确定性,使之具备召唤受众读解的能力。在网络上,这种能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越是好作品,用户越愿意通过跟帖留言、发弹幕等方式第一时间表达观点。网络文艺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深入现场,是一种实践性的评论模式,也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评论样态。
网络文艺作品价值与评论数量和持久度密切相关。一些网络言论也许只是简单地吸引眼球,却能像鲇鱼一样产生刺激与回应的效果。在网络文艺评论现场,大量言论不仅标志着作品的丰富性,还意味着进一步开拓的余地。因此,一部作品受关注越多,各方面的评论随之越丰富,经过多方位的“打量”,作品内在脉络也越发清晰,从而有助于创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网络文艺总体上具有混搭、交融的特点。比如说,“屏面语”实现口语与文字的跨界,“玩劳动”创造边生产、边消费的主体。网络社会文化和生产模式等层面的良性互动,为网络文艺超越媒介提供新路径。
网络文艺作品对构思独特和共情强度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语言精致严密的追求。想象力和感染力带动网上阅读、聊天等结为一体,使消费行为串联成生产行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同麦克卢汉的支持者的观点,认为“媒介即信息”,新媒介生成新的学习渠道,文艺创作者从中获得素养的提升,自然产生新文艺。
B. 新媒介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更顺畅的学习渠道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为提升文艺作品的创造力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促进了网络文艺的繁荣。
C.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包含了对媒介技术的掌握,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等能力,与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D. 网络文艺将评议权留给公众,网络评论的持久度与丰富程度越高,意味着公众对该作品的审视越全面、深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艺作品如果构思独特,富有感染力,将会更具吸引力。
B. 新媒介语境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能激发全民参与创作的热情。
C. 网络具有召唤受众读解的能力,并使之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D. 人工智能时代,人不应做技术的奴隶,而应成为技术的主人。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5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影《长安三万里》在网上掀起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热议。
B. 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是网友混剪视频时颇为热衷的题材。
C. 从网络文学“变身”电视剧的《甄嬛传》,又回头贡献了无数网络热梗。
D. 网络小说《间客》融合科幻元素与武侠精神,创造出一个英雄传奇。
4. 如何理解材料中“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是文艺生产,而是主体性,即人是否愿为‘数据生成物’署名”这句话?请简要分析。
5. 古代文学教授戴建业主动学习技术,玩转技术,做播客,分享趣味古诗词,吸引了百万粉丝,受到了网友们 持续关注和热情评论,并在网上掀起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认同麦克卢汉的支持者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优秀的文艺作品的诞生是有路径的,与媒介素养,创作者的学习、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外部力量的引导有关,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实际上”也表明作者并不认同麦克卢汉的支持者的观点。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
方敬
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
我们学校也来了两排人,是一个摩托连。他们暂时在这里静候命令。
四年了,他们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战争到战争,穿的是破烂布军衣,吃的是粗粝的饭,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来的薪饷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但他们仍艰苦地干着。午后休息时,篱笆旁有三个兵正起劲地争论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