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13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春节是乡土文化凝聚而成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人乡愁最浓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记住乡愁”,乡土文化就是乡愁的最重要载体。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现实原因,乡土文化在很多地方呈现不断弱化的情况。
  原来的农村都是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地缘依附于血缘,村庄内具有较强的自己人认同感,而鳞次栉比的传统农村院落正是这种熟人社会的文化载体。现在,由于农村的单门独户小楼房的兴起,古老的祖屋逐渐被取代,不分彼此的熟人社会慢慢瓦解,而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定居,空心化的农村让故园成为记忆。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守望相助的观念、敦亲睦邻的观念、孝亲敬贤的观念、尊重祖先的观念、天人和谐的观念、克勤克俭的观念、耕读传世的观念等,这些观念中的许多合理成分都值得当代人学习继承。然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式微。
  现在,农村一些自然村无文化活动室,无公共健身跳舞场地;行政村无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无文化广场,无农家书屋,无村民议事场所,无体育器材,无专项文化活动资金等,这些都制约了乡土文化的发展。
  当前,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不畅,青年文化人才缺乏,导致现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从事乡土文化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性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导致乡土文化的创新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文化素材来源单一,表现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以乡土文化兴盛促进乡村发展繁荣。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乡土文化,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重点推进。
  要对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品牌效应的“特色文化之乡”予以特别关切和大力宣传。“特色文化之乡”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示范与标杆,可以激发乡土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乡土文化的自尊形象,涵养乡土文化的自信精神,塑造农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豪感。要以建设乡土文化之乡为依托,以树立乡土文化品牌为己任,着眼于乡土文化类型和区域文化的特点,立足保护和传承本地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抢救、挖掘、整理地区历史和民族文化中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取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核心内容,使体现当地形象的文化符号、文化景观、文化标志成为“名片”,并加以保护和宣传。
  必须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富有个性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和经济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土文化振兴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文化自身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办事,切忌莽撞蛮干,搞一哄而上和一刀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乡村,其文化特点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都要充分予以尊重,并因势利导。对于乡村农耕文化传统,我们应持虔诚敬畏的态度,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保存并发挥乡土文化遗产的特色,才能维系地域血脉,留住文化灵魂。要开展乡土文化遗产调查,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精心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工作;要扎实开展文物的日常维修,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乡土性”和“多样性”,避免“通行模式”大行其道。
  (摘编自曲振国《让乡土文化承载更多乡愁》)
  材料二: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使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 精神动力,就必须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B. 原来农村聚族而居,农村建筑是鳞次栉比的传统农村院落,村庄内具有较强的自己人认同感,现在农村兴起单门独户小楼房。
  C. 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和孝亲敬贤等观念是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多合理成分都值得当代人学习继承。
  D. 材料一谈的是现在的中国乡村的情况,指出要发展乡土文化;材料二写于20世纪40年代,指出文字有阻碍乡村发展的事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第一段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广西的瑶山部落送信的事,一个是青年写情书的事,都是为了论证文字限制带来的不良后果。
  B. 除了“间接接触”这个因素,还有所要传达的情意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使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整的,这是文字的缺陷。
  C. 我们说话时会用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情意,可以不注意文法;但文字却要注意文法,如果不注意文法,文字可能会引起误会。
  D.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作时间距今几十年,其中一些观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认为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可能不需要文字。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语言是人沟通的工具。通过文字的传播和传承,人们才能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民族。
  B. 乡土社会的语言能最快、最准确、最有效率地交流以完成目的就行。乡土社会往往只需要声音就可以表意了,不必过多地依赖文字。
  C. 人是有记忆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套规定了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对该生活熟悉,在生活中学习社会“礼俗”。
  D. 乡土中国的许多特点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受了剧烈的冲击与演化,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其特征在现代社会的乡村依然有迹可循。
  4. 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化在很多地方呈现不断弱化的情况,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
  5. 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观点,从传承乡村文化的角度,对下面新闻现象进行分析。
  陕西岐山的臊子面是一个知名品牌,很多村子的农家妇女就是做臊子面的高手,她们在自家开的农家乐里,注册了与岐山臊子面有关的品牌,既满足了游客寻觅乡愁的心愿,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在陕西凤县的不少乡村,都是青山绿水绕村庄,农家建筑都是白墙灰瓦,塘堤柳韵,清新秀雅。黄河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既有北方的粗犷豪爽,又有南方的温柔婉约,特别是羌族村子的民族服饰和村寨建筑,这里成了不少城里人打卡的旅游首选地。陕西陇县关山牧场附近山村养马、驯马、表演马术的习俗,宝鸡凤翔区的泥塑、草编、西府曲子,千阳的刺绣,陈仓区的天地社火等非遗文化,这些乡村文化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着重要的文化符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指出文字有阻碍乡村发展的事实”错误,结合原文“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可知,材料二主要谈论在当时的农村,文字的交流作用有时不如说话方便,并非“文字阻碍乡村发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书楼(节选) 徐贵祥
  乔大桥没来之前,我们的课余生活比较简单,通常都在家里做作业。有时候也会三三两两溜到街上,玩玩捉迷藏、浑水摸鱼、狼牵羊之类的小把戏。男孩多的时候,就玩打仗的游戏,冲啊,杀啊,乱扔土坷垃。
  乔大桥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跟我们玩了几次,越玩越没劲。有一天晚饭后,他把我们集合起来,一只手比画成手枪状,在我们眼前猛地一伸,嘴里念念有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