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37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二1月质量检测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②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而且在创作理念上又承诺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故事化。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与他受到了中国雅文化中庄子散文的影响,接受了鲁迅、契诃夫等大师的美学主张直接关联。
  ③赵小说的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性强,甚至故事套故事,有悬念,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地写下去,脉络格外分明。为此,常用保留关节的方法,按下一个故事暂不表另起一个头绪,使用“扣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非一口气卒读不可。而汪的小说结构与赵的相反,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入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八千岁”,再由此引出一系列人物,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
  ④赵、汪二位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大不一样。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汪写人的方法与赵殊异。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
  ⑤赵、汪二位作品的审美特征都是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的,但审美特色迥然殊异,赵作品的底蕴以俗文化为主,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汪作品的底蕴以雅文化为主,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
  ⑥所谓入俗美是指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符合大众审美趣味、采用本民族通俗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感形态。入俗美的第一要素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土味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在群众口头上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是构成赵作品入俗美的又一要素。写“大团圆”也是入俗美的重要内容。《登记》等赵树理的一批写婚恋的小说,大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赵树理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入俗美。这种入俗美既渗透了中国俗文化、太行山地区的民俗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在创作实践中,既能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烘托手法,又能从鲁迅、契诃夫和沈从文等大师那里领悟到白描手法的真谛。
  B. 赵树理作品的艺术形式具有“故事化”的特点,与其所秉持的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和其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趣味有关。
  C. 在刻画人物方面,赵树理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以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特征。此外,他有时也会使用典型细节。
  D. 第五段中的“迥然殊异”指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前者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后者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要研究汪曾祺作品的审美特色,研究者不应该忽视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
  B. 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但本文作者更喜欢前者。
  C. 相较于小说的情节,汪曾祺更重视小说的氛围,这使得其小说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
  D. 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一俗一雅,可以互为参照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受到了冷落。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结局是“大团圆”式的。
  B. 陈荒煤说:“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地学习赵树理同志!”
  C. 《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性格各异,栩栩如生。
  D. 《小二黑结婚》中“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话,传神、诙谐,符合农民的语言表达习惯。
  4. 原文画横线处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假如你是一名写作爱好者,赵树理和汪曾祺的创作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既能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烘托手法”错误,由原文“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可知,汪曾祺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和沈从文等人那里领悟到“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细节的真谛”,汪曾祺是将自己领悟到的创作技巧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本文作者更喜欢前者”错误,本文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夜有暴风雪(节选)
  梁晓声
  像台风在海洋上掀起狂涛巨浪一般,荒原上暴风雪的来势是惊心动魄的。人们最先只能听到它可怕的喘息,从荒原黑暗的遥远处传来。
  在惨淡的月光下,潮头般的雪的高墙,从荒原上疾速地推移过来,碾压过来。大地上的树木,在暴风雪迫近之前,就都预先妥协地尽量弯下了腰。不甘妥协的,便被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