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8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仁、义、礼、智、信,与西方一些观念一样具有普世意义,可以互相参照学习,而其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直接提出“仁者爱人”。唐君毅曾说:“仁之表现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爱人。人之能爱,乃依于人我无间之心境。唯其人与我无间,然后能爱人如已。爱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现此人我无间之心境于外。”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仁爱的仁是人作为人的体现,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种要求,能够代表基本的理念和价值”。“一个仁爱之人必定是怀有信任意识和值得信任的。出于同情和怜悯,一个仁爱之人可以在人际和文化之间铺陈一张不断扩展的关系网络。”“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学习仁爱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内容。当我们走过人类历史上或许是最野蛮的一个世纪后,学习仁爱之道就成为当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义的挑战。我们承认个人尊严是一种不可回避的价值,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以仁爱的方式来对待人,无论是一个贫穷老弱的白人、一个中国商人、一个犹太教的长者、一个穆斯林的阿訇、一个年轻富有的黑人妇女,还是其他什么人。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即不仅不将差异视为威胁,还将它视为一个丰富人性的机遇。”因此,学习仁爱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本方式。推而广之,扩而大之,也是消泯多元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对话实现文明和谐相处的基本途径。
  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交通愈发发达,通讯愈发快捷,人类各个文明体系的互相接近和交流也不断增多、扩大、加深。一开始,各个文明容易站在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场注重差异,但当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不同文明趋同性越来越强,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渐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价值观、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如何进行文明对话?2001年5月,联合国组织的文明对话小组在爱尔兰的都柏林讨论该问题,学者孔汉思提出,发展文明对话应该把儒家的两个基本价值和理念作为起点,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自我反思;另一个是仁道原则,即《论语》所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健康心态。杜维明先生认同这个看法,他指出:有两个原则必须建立起来,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恕道原则的背后有一个仁道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的痛苦我关怀,我的发展也有利于别人的发展。这两个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孔汉思认为的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可见,恕道及其背后的仁道,是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在我看来,仁道更应该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
  解决多元文明冲突的最理想办法是通过文明对话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如何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可以将恕道和仁道原则经过现代诠释,运用于多元文明的人类社会,实现超越时空的
  结合,促进人类走向“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朱熹《论语集注》释“天下归仁”:“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已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引程子曰:“克已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还可以加上“人人皆仁,故曰天下归仁。”天底下人人成仁人,事事是仁事,即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仁”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仁”之实践而有“仁道”,即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和最高境界。修身做人要识仁、求仁、体仁、履仁,以仁为本,进而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
  实现仁道的基本途径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贯之道。“仁道”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道(仁爱)与忠恕之道相辅相成,是一体之两面,“强恕而行”是求仁莫近之道。儒家基本价值——仁、义、礼、智、信具有普世意义,而仁道最为重要,可以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天下归仁”既是“仁”这一核心价值同心圆推衍的结果,也是儒家仁道逻辑演进的旨归,更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立足于仁道,多元文明可圆融无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终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从孔子、孟子,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孙中山都汲汲以求,延续了二千余年,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天时、地利、人和始终都难达到,实际上一直流于空想。全球一体化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因此我们应立足传统,延续命脉,面向世界,走向大同。
  (摘编自韩星《促进人类走向“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君毅认为,只有拥有人我无间的心境,然后才能做到爱人如己,而打破彼此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是人我无间心境的外化。
  B.东西方的古典教育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它们都提倡学习仁爱之道,承认个人尊严的重要价值,并且强调用仁爱的方式对待人。
  C.各文明由站在自己本位注重差异转为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不同文明趋同。
  D.天下归仁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全球
  一体化打破了种种限制,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仁道被称为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表明仁道是儒家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B.当今学习仁爱之道成为一种挑战,表明实施仁道的条件在上世纪遭到严重破坏。
  C.朱熹认为,克己复礼可使人人皆仁、事事皆仁,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D.“同心圆推衍”的表述,形象论述仁道可以使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实现同心同德。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用来做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本文认为“仁道”可以促进文明对话,请具体解释文中“仁道”的内涵。(4分)
  5.作者认为,仁道更应是文明对话的基础。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王麻子膏药
  阿成
  (1)聊一个小人物。
  (2)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哈尔滨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