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78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值:15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们有许多过分的期望,其中最简单的一项是以为世上有无尽的新鲜事。从前读到无聊 报纸时读者会说:“今天的世界也太无趣!”今天他便要抱怨:“这报纸也太无趣!”。
  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是本杰明•哈里斯的《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 年 9 月 25 日发行于波士顿。报纸承诺每月一期,准时面世。然而编辑解释道,“若频有事端”,出刊也会频繁一些。制造新闻全然是上苍的责任,新闻人的任务不过是“如实记述我们注意到的大事”。
  当然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如今的观念,借用旧金山《观察家》聘用的首席编辑亚瑟•麦克尤恩的定义,最为恰当:“只要能让读者说‘哎哟喂’,那就算新闻了。”说得 严肃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位好编辑愿意将它付印,便是新闻”。我们曾经相信世界上的“大事”不过只有那么多。如果没有有趣或惊人的事情发生,也不能怪在记者头上。不能指望他无中生有,造些新闻出来。
  然而在过去一百年里,尤其是在 20 世纪,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觉得报纸应该塞满新闻。如果没有明显可见的,或者普通市民也能看得到的新闻,那开拓进取的记者也理应能找出点新闻来。即使没有地震、暗杀或内战,成功的记者也能挖出些故事来。如果找不到,那就必须造一个——逼问公众人物,从平常事里挖掘出惊人的趣味,或讲述“新闻幕后的新闻”。
  如果这些全都行不通,那就必须来一篇“记者述评”——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
  我们对待“新闻”态度转变源于我们索要的超过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便要求有人编造出什么来补足世界的缺憾。我们的期望之所以变得如此毫无节制,背后有许多历史因素可供溯源。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期待之多,其程度之过度,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新的人工合成新鲜事淹没了我们的固有经验,我称之为“伪事件”(Pseudo-events)。
  Pseudo 这个前缀来自希腊语,意为虚假,或意图欺骗。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一般来说,它不是火车失事,也不是地震,而是一场采访。安排这个事件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因此,事件发生的方式都是为了报道和再现的媒体方便。它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受到多广泛的报道。在事件发生前就“为日后报道的便利”发出通告,行文中仿佛事件已经发生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比不上“有没有新闻价值”重要。一般来说,它的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爱德华•L•伯内斯在他极富前瞻性的《舆论的结晶》一书中举了这个例子。某酒店的所有者咨询一位公共关系顾问。他们问怎样才能提振酒店的声望,从而改善生意。在没那么精致的年代,答案可能是雇个新厨子、升级管道系统、粉刷房间,或是在大堂装个水晶吊灯。
  公关顾问的手法则迂回得多,他向管理层提议举办一场三十周年庆典。为此,一个委员会成立了,成员包括一位杰出的银行家、一位社交名媛、一位著名律师、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
  然后又安排了一场“事件”(比如说宴会吧)来吸引社区的注意,让大家意识到酒店对社区
  做出过多么杰出的贡献。庆典举办了,照片拍了,事件被广泛报道,目的达成。这场庆典就
  是个伪事件。
  (摘编自丹尼尔•布尔斯廷《幻象》,符夏怡译)
  材料二:
  刘海龙:我们今天看到的伪事件,和布尔斯廷的时代相比,已经升了不知道多少级了。
  他批判的一些现象,我们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去批判了。
  但他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伪事件是为了传播被制造出来的,所以传播和流量是最重要的。同时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布尔斯廷认为:新闻是由上苍制造的,新闻人只不过是忠实的记录者,这种观
  念已经过时了。
  B.20 世纪有进取精神的新闻记者对鲜为人知的事件添油加醋或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让
  报纸塞满新闻。
  C.布尔斯廷所称作的“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被人工合成的,是人们的固有经
  验无法感知的。
  D.刘海龙认为布尔斯廷批判的一些现象,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批判了,这主要是因为伪事
  件已经升级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内外公共事件报》编辑的解释,反映出当时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以人们对新鲜事件
  的期待为目的。
  B.在亚瑟•麦克尤恩看来,那些能让好编辑愿意付印又能引起读者反应,新鲜或者惊人的
  事件就是新闻。
  C.人们对待“新闻”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人们的期待毫无节制,超出了现实世界所能提供
  的限度。
  D.刘海龙、方可成一致认为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的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
  出现的。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型的伪事件”的一项是(3 分)
  A.个别的网络账号管理者做戏套路足,表面上“无意造谣”“不小心获得高流量”,在事
  件反转后又第一时间转发辟谣信息。
  B.针对网上狗咬人的视频,有人故意只剪切人们驱赶狗的部分,忽略“狗咬人”的部分,
  意图煽动爱狗人士情绪,激化矛盾。
  C.近日,某大学老师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了一个错误观点并进行了批判,但被某些人恶意截
  取并转发,断章取义成老师的观点。
  D.某明星在西安开演唱会,有自媒体说你看这边发洪水,那边声色犬马,他们把两件不相
  关的事放在一起,让大众觉得愤怒。
  4.材料一最后写道:“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得出此结论的依
  据。(4 分)
  5.当前短视频常常制作传播伪事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