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86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倾向。
  B. 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一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的影子。
  C. 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这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他写作活动。
  D.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因果倒置,原文是“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结果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绝对,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老的誓约
  刘梅花
  野骆驼是隐秘的世外隐居者。它们的外套跟沙漠混在一起,它们自由自在,神出鬼没。它们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游荡,裹着风沙奔跑。它们不会冬眠,不会迷失方向,就那么不知疲倦地行踪不定。你要问,一群穿越整个腾格里沙漠的野骆驼知道些什么?那要告诉你,它们什么都知道。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