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160字。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2024年1月
注意:
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
——专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
记 者:一种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德宽: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到文明时代。汉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随,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字记载下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记 者:那么,汉字到底起源于何时?
黄德宽: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汉字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史记》对夏代世系就有详细记载,这透露出司马迁撰写《夏本纪》时,可能依据了流传下来的早期文字记录。现代考古发现,我国多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出现了与文字起源关系密切的刻画符号。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文”“邑”“辰”等文字符号(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尽管学术界在如何释读上还有不同意见,但这些字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样本是没有疑问的。
记 者:同样是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早早消亡了。汉字为何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黄德宽:一种文字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创造出这种文字的文明衰落了乃至消亡了。而汉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最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的功能和使命是记载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汉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适应汉语的各种变化,不断完善其记录语言的功能。从现实看,汉字也完全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工具属性。
记 者:但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也经历过危机。
黄德宽:的确。汉字经历了不断突破自我发展困境的历程,并且度过了存废危机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便是构形的困境。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来构造文字符号。但这种造字方式有很大局限性,不仅符号众多,而且复杂的抽象概念以及语言中的虚词等无形可象的,就难以构造记录符号,从而陷于构形的困境。先人们通过运用“同音假借”和形声造字法,使汉字实现了构形困境的突破。形声造字法的发展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符号生成的机制问题,使得汉字符号可以适应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
汉字发展的第二个困境是书写和阅读效率之间的矛盾。往往字的构形越复杂,符号自身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辨识就更容易,对阅读理解字义也更有利。但形体符号太复杂,会影响书写效率。因此,汉字形体符号的省简就成为贯穿汉字体系发展的主线。与此同步,汉字系统通过形声字发展和构形模式的单一化(形声化),使以形符示义和以声符记音相统一,从而突破书写与阅读效率相矛盾的困境。
汉字真正面临的危机,是清末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汉字改革运动,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将汉字改革推向了高潮。当时,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一些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为科技教育落后,而科技教育落后是因为汉字繁难。一时间,各种汉字改革方案纷纷面世,改革汉字乃至废除汉字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回过头来看,人们发现,之前的时代对汉字的否定,实际上是由于民族正面临存亡危机,丧失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从而导致对汉字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认识,古老的汉字也经历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再一次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记 者:步入信息化时代,当人们习惯于打字之后,就容易提笔忘字。这么下去,人们以后是不是都不会写字了?
黄德宽: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字的传承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必过分担忧。与此同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有意识地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功能的下降。我们不妨把书写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审美,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来弥补信息化时代下少有书写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不能只教汉字怎么写,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解放日报》2021年9月3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源文字是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它与本国文化基本没有关系。
B.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C. 汉字能够随时代而变化发展,说明汉字本身还不稳定,有很强的可塑性。
D. 汉字早期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来构形,这种构形产生的文字就是象形字。
2. 以形表意作为一种造字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形表意导致构形符号众多,这就增加了人们识字、写字的困难。
B. 虚词是无形可象的,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造字就难以构造记录符号。
C. 汉字系统通过发展形声字从根本上突破了汉字符号生成的机制问题。
D. 以形表意会使文字符号增多,而形声字的发展则使汉字数量增长变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生命力强,内在原因是其工具属性强,从而更能完全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B. 由繁体字到简化字的改革,体现了省简形体符号这一贯穿汉字体系发展的主线。
C. 上世纪初汉字存废之争,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学者丧失文化自信和基本学术操守。
D. 当代社会应加强汉字教育,避免书写功能下降,增加书写机会,减少电子输入。
4. 关于汉字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黄德宽先生给出了什么结论?他是如何说明这个结论的可靠性的?
5. 媒体就汉字有关话题对黄德宽先生进行专访有哪些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意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它与本国文化基本没有关系”错误,曲解文意。由“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可知,借源文字是借自其它文字系统,然后在本国发展,因此与本国文化是有关系的。
C.“说明汉字本身还不稳定”错误,曲解文意。由“汉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适应汉语的各种变化,不断完善其记录语言的功能”可知,汉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是其能保持生命力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说明“汉字本身还不稳定”。
D.“汉字早期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来构形”错误,曲解文意。由“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来构造文字符号”可知,汉字早期“主要”是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选项删掉了限制词,改变了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党证
李骏
在我记忆中,六大爷是我们本吴庄里最可怜的一个人了。
而说起来,六大爷还是村庄里读过书的人啊,他为什么就不受大家待见呢?
问题就出在本吴庄的多数人认为,六大爷既蠢又愚。
说他蠢,是六大爷不会种田。而说他愚,是六大爷见到人,不会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