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760字。

  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用黑色水性笔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解决。也就是说,用原有的思维逻辑、原有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已经不行了。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扎扎实实地做实地调查。要超越旧的各种刻板的印象和判断,搞清楚各种文明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来构建人类跨文明的共同的理念。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者必须摆脱各种成见,敞开胸怀,以开阔的视角,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深入观察和领悟其他族群的文化、文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呢?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又是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它绝不是只有单一文化背景、有限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能够想象和包容得了的。所以研究者必须深入到你所要了解的“他人”的生活中去观察、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也反映出研究者的一种心态,就是你是不是真正要去理解、接受“他人”的文化、文明,这种心态正是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一个关键。深入到“异文化”中去做调查,努力了解“他”的语言、传统,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本身就是对“异文化”的尊重和对“异文化”开放的心态。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平等态度都没有,还谈什么交流和沟通。实地调查能够促使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观察”,使“人类学走出书斋”,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
  要进行跨文化的观察体验,还必须具有一种跨越文化偏见的心态。由某一种文化教化出来的人,因为对“他文化”不习惯,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曲解,对“他文化”产生偏见,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则必须具备更高的见识、更强的领悟力,能够抛弃这种偏见。我特别提到一个“悟”字,这个字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乃至思想当中,能设身处地地像他们一样思考,而且要求研究者能冷静、超然地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在一种“进得去,出得来”的心态下,去真正体验我们要了解的“跨文化”的感受。我认为,在讨论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的技术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还是研究者的心态。
  其实,我们平时常说的“凡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想到人家”这句话,就很通俗地说出了在跨文化研究时所要持有的心态。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十分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类似的“原则”在老百姓中流传的还有很多。我想这些“原则”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融汇百川,不同文明兼收并蓄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或许能够对我们社会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培养这种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心态,是提高每个社会工作者人文修养的一门必修课,应该把这方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果再扩大一些,我们能在一般民众中也推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结果,必然能够增进不同文明中普通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如果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今天世界上诸多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矛盾、偏见、冲突以及冤冤相报、以暴制暴等就有了化解和消除的希望。
  (节选自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
  B. 研究者去除成见,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就能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C.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及创造性决定了研究者进行实地调查的必要性。
  D. 在对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时,最关键的是研究方法上的技术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相应的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可能在实地调查中逐步形成。
  B. 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尝试着走出去,开展国外社会文化研究,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为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对话、交流创造条件。
  C. 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事原则中有极富同理之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可适用于跨文化交流,以增进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
  D. 社会工作者掌握实地调查的方法,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良好心态,进行跨文化观察体验,从而能化解和消除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矛盾。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主张。
  B. 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
  C. 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以“心心相融,@未来”为主题口号。
  D. 中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懈努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种种问题”错,原文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扩大范围。
  B.“就能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错,原文为“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者必须摆脱各种成见,敞开胸怀,以开阔的视角,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深入观察和领悟其他族群的文化、文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前后不是充分条件,选项表述太过绝对。
  D.“最关键的是研究方法上的技术因素”错,原文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的技术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还是研究者的心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姐
  茹志鹃
  天没黑净,上弦月便已挂在东山顶上。我紧了紧肩上的医药包,更加紧了步子。红山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张家冲,还有四五里路呢!
  张家冲我没来过,但它在我的感觉上却十分熟悉。早在一九四七年,我们和敌人“摆龙灯”的时候,曾经在张家冲拉过锯。不过那时我正患夜盲症,夜里行军都是大姐扶着我走,所以那次经过张家冲,而且还在张家冲小休息了一次,我却什么也没看清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