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90字。
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卷(B)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造成这种异乎寻常而且独一无二的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空前的隔绝程度。中国既没有像地中海那样的可以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内海,也没有能使印度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互相交往的印度洋。相反,在其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它实际上是与四面八方切断联系的。在其西南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在其东面是太平洋,在其北面和西北是沙漠和干草原地带,都具有天然屏障的防护作用;中国还修筑了一条长达2240公里的长城来加强防卫,阻挡那些危险的游牧民族。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较之中东或印度能少受一些外族入侵并得以发展自己的文明。
中国人口众多也有助于其文明的延续。从一开始,中国便依靠其北方和南方的有利条件,一直能够养育大量人口。在北方,由于内陆刮来的风经常带来责土,因此中国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沿渭水流域建立起自给的农业体系。这就免去了为恢复肥力使土地长期休闲的必要,使人口密度比用其他方法所能维持的要大得多。在南方,中国与中东和欧洲相反,在温暖的几个月里有季风雨、农作物一年能收获两次。此外,每亩稻子的产量比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种植的小麦或大麦产量都要高得多。
根据伊懋可得出的结论,“13世纪时。中国已经具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农业。”这些高超的技术、再加上后来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如花生、玉米和红薯,到1580年能够养活2亿人口,到1850年已能养活4.1亿人口。这种举世无匹的雄厚的人力资源,使中国可以不关心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保持其同一性。
另一个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的重要因素是其独一的书面语言,它可以上溯几千年到最早的商朝。书面语言之所以能被所有人理解。是因为它是由表意或象形的字所组成的。这种共同的书面语言,对一个讲着彼此无法理解的许多方言的国家来说,是一种使其国家保持同一和历史连续不断的重要力量。
与共同的书面语言相关的是特殊的科举制度,中国近2000年来选拔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度根据考试成绩加以录用的。最初考试是相当全面的,包括法律、数学和政治事务等科目。也注重儒家经典。但是到了后来,考试内容逐渐集中于文体和儒家的正统思想上。结果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并且两则材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B.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
C. 地理环境导致中国在历史上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是隔绝的,与四面八方是切断联系的。
D. 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无用的;作为教师,孔子在死后取得了成功,还名垂史册。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条件、农业技术和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使中国能够养活大量人力资源,有了人力资源优势。
B. 中国书面语言有表意、象形特点,具有这特点的共同的书面语言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
C. 中国科举考试内容最初相当全面,不注重儒家经典;后来才集中于文体和儒家的正统思想上。
D. 中国士绅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地主、儒生和官吏,地主的子弟可通过读书、应考成为官员。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别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B. 材料二引用伊懋可得出的关于中国农业的结论,是为了论证中国在当时能够养活大量人口。
C. 材料二将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中国与印度洋地区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程度。
D. 材料二举孔子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而失败的例子,论证了孔子死后取得成功的原囚。
4. 材料一中加点处的“从根本上”和材料二中加点处的“最重要”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5.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养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则材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错误。分析不当,两则材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材料--是谈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材料二是谈决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几个因素。
C.“中国在历史上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是隔绝的,与四面八方是切断联系的”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在其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它实际上是与四面八方切断联系的”。
D.“孔子 政治思想是无用的”错误。不合文意,原文是“他决心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但是失败了”,是说他的政治行动失败,不是说政治思想无用。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
马克•吐温
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
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
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
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