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8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全旗统一检测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采访了大量资料,搜集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采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 )能回顾波澜不惊的历史画卷,( )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撼(hàn) B. 巍峨(wēi)
C. 恢宏壮丽(hóng) D. 永不磨灭(mé)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惊天动地 B. 浓墨重采
C. 勘查 D. 发掘
3.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
B. 《长征》中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C. 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能回顾波澜不惊的历史画卷。
D. 《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4.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
B. 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C. 他采访了大量资料,搜集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
D. 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
5.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句子的主干是:作者表现细节。
C. “长征,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表达的是感叹的语气。
D.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6. 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 更 体会
B. 不仅 更 理解
C. 既 也 认识
D. 不仅 也 了解
【答案】1. D 2. B 3. C 4. C 5. A 6.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D.永不磨灭(mé)——m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
B.浓墨重采——浓墨重彩;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此处形容长征的伟大意义,使用正确;
B.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此处形容对红军战士的描写很细腻,使用正确;
C.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此处不能形容历史画卷,应改为“波澜壮阔”;
D.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此处形容《长征》让人震撼不已,使用正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
C.搭配不当,应将“采访”与“搜集”互换位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这句话并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二空,结合语境,“能回顾波澜不惊的历史画卷”与“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之间构成递进关系,故应用“既……更……”;
第三空,体会:意思是指体验领会。理解: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了解,明白。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了解:知道得很清楚。结合语境,此处“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应该是读者体验领会到的内容,故应用“体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