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660字。
高二上10月月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的世界意识等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
C.尽管“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 碑
史 鑫
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后来,只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