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60字。
九年级语文质量调研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 分)
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4道小题。第1—6小题为“积累及运用”,第7—23 小题为“阅读”,第24小题为“写作”。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 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积累及运用(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范仲淹年少时,孤身在醴泉寺心无旁骛地读书,喜欢附庸风雅,不羡慕别人阔绰(chuò)的生活。为官后, 面对官场中的困厄,他始终不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他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②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抚养他成人。因生活拮拘,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认字写字,这濡(rú)养了欧阳修孜孜不倦、正直清廉的精神品质。后来欧阳修主持科考,很多布衣出身的文坛巨匠都曾受他提携。他被贬滁州后的“醉翁之乐”体现出他对丰乐生活的追求和豁达的胸襟。
③苏轼二十岁随父进京赶考,他写文章一气呵成,才华横溢,得到了欧阳修的极高赞誉。宦海浮沉,他始终恪(kè)守一心为民的初心,牢记“治国莫先于公”的箴(jiān)言;人生起伏,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热爱生活,享受人生。
1. 同学在试读时,给文中四个字标注了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B. 濡(rú)养 C. 恪(kè)守 D. 箴(jiān)言
2. 文中四个画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羡慕 B. 困厄 C. 拮拘 D. 赞誉
3. 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无旁骛 B. 附庸风雅 C. 孜孜不倦 D. 一气呵成
4. 给以上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贤人生的宦海沉浮 B. 诗词的发展与千古传诵
C. 先贤精神的光耀千秋 D. 精神的典范与文学传承
【答案】1. D 2. C 3. B 4.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D.箴(jiān)言——zhēn。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C.拮拘——拮据: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据”不能写作“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 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此处形容 范仲淹读书心思集中,专心致志,使用正确;
B.附庸风雅: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此处形容范仲淹追求高雅,使用不当;
C.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此处形容欧阳修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使用正确;
D.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此处形容苏轼写文章中间没有间断,使用正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根据三则材料用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个先贤的事例都一心为民的精神品格,应拟写为:先贤精神的光耀千秋。
故选C。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用自己戍守边塞的经历创作边塞词,他的“词”承载了深邃的意境。
B. 苏轼扩大了词的境界,以诗为词,抒发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C.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我们读到了平易的文风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D. 先哲们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了文化血脉的赓续,并且还体现出了文学风格的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识。
B.搭配不当,将“抒发”改为“表现”;
C.搭配不当,在“和”后加“感受到”;
D.语序不当,将“文化血脉的赓续”与“文学风格的传承”调换位置;
故选A。
6. 以下是央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一段场景。阅读完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颍州西湖岸边,一座临水的亭子,已退隐的欧阳修与前来拜访他的年轻苏轼正在畅谈。
②欧阳修说:“老夫此生能与你子瞻结缘,全凭这支笔,十四年前,我就是用这只笔批卷①……”
③苏轼说:“我苏轼不会忘记欧公,天下不会忘记欧公,史书上也不会忘记欧公……”
④欧阳修说:“如今我老将休,付此斯文。”说罢,把手中的毛笔递与苏轼,“此笔赠与你,去写清风明月,宇宙蜉蝣,去写金戈铁马,来往古今,这天下的斯文与正气,大道和人心,都在等着你子瞻放眼去看,挥毫去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