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10字。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文言小题
  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强调的是“治国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的体系。
  B.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其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
  C.玛丝洛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中的人物。
  D.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形象,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
  二、名句名篇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先秦儒家讲的大都是人生基本道理。《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一句是               ;《大学之道》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               。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国家兴盛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2)《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4)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用“      ,      ”两个问句领起下文对思妇和游子的相关描写。
  (5)《将进酒》中“      ,      ”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反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C.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是以圣人无为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