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2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中2024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词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学样式。晚唐五代词初起的时候,演唱的歌词主要用于人们饮酒作乐时渲染气氛。文人染指词的写作,基本上是抱持一种游戏的、娱乐的心态,并未将它作为自我抒发的工具。这种特殊功用与创作心态,使词的写作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式上升为传统,于是,作为一种文体,词的基本特性得以确立:题材不出乎伤春怨别,风格无外乎含蓄蕴藉。然而,“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則可久,通則不乏”(刘勰《文心雕龙》)。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形成的词体特质固然有其稳定的自足性,也不能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当词逐渐脱离音乐变为“不歌而诵”并日益走向书面阅读时,它原有的合乐应歌、娱宾遣兴的基本功能也就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换。
苏轼对词的革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保持词体深婉曲折的审美特性的前提下,苏轼以其雄才健笔扩大了词的内容与题材,刷新了词的意境与风格,同时也对词的形式与音律有所突破。不过在强大的传统惯性面前,苏轼本人在词中表现的更多是失意挫折时的旷达情怀,较少书写占据他思想主体层面的用世之志。这表明在创作心态上,苏轼尚木真正做到诗词并重。直到一百多年后辛弃疾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在辛弃疾的手中,词是他思想感情最重要的“陶写之具”;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词也从此变得与诗、文等传统文学样式同等重要。因此,透过辛弃疾留下的六百余首词作,我们可以清晰而全面地感知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个性,以及他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在唐宋词史上,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首先,豪放是辛弃疾词作的主体风格。与报国的壮志、英雄的襟怀、军人的豪情这些宏大雄伟的题材内容相适应,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长剑、画戟、金戈、铁马、旌旗等军事物象,和惊湍、奔雷、裂石、西风、飞云等自然物象,在他奔放激越、瞬息万变的情感的涵摄下,构成沉雄开阔、壮丽动荡的艺术境界。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在开阔高远的意境中展现参透世事的旷达与超然,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则主要表现为在奔腾耸峙、跌宕不羁的客观物象中寄寓永不消解的豪情与难以释怀的悲愤。因此,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说,苏轼“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辛弃疾“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见,苏、辛虽然同为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由于身世背景、性情修养等的不同,其区别仍是十分显明的。
不过,倘若从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而言,苏、辛的豪放却自有其一脉相承的紧密关系。苏轼“以诗为词”,从题材、手法、风格、声律等多个方面冲破传统藩篱,开创革新词派。辛弃疾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诗词散文合一的境界。在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中,从政治、哲理到田园风光、民俗人情,从朋友之情、恋人之思到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内容,皆被他揽入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与之相应,辛词的艺术风格亦呈现出无限丰富性,以豪放为主而又变化多端,有时缠绵细致,如《祝英台近》(宝钗分);有时朴素清新,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有时诙谐幽默,如《沁园春》(杯汝来前);有时自然散淡,如《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传统词作多用比兴,以情景二字为词料,至柳永、苏轼,渐将叙事、议论等表现手法引入词中。辛弃疾融会前人的艺术成就,综合运用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等多种手法,把词的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寓抒情于议论,将难以言说的深沉愁绪写得余韵悠长;《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借李广故事现身说法,央叙央议,抒写出古今同慨的沉郁悲凉。在语言上,辛弃疾也体现出前无古人的自由与解放,彻底突破传统词家的用语框限,广泛运用《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典故,同时兼收通俗朴拙的民间俗语,大量使用虚词、语气助词,以及对话、问答乃至呼喝等独特语句。
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有如此全方位的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徐釚《词苑丛谈》引)对此,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一方面,“文章之革故鼎新,道无它,曰以不文为文,以文为诗而已”,故“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钱钟书语)。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为通行既久、已成习套的词体开出新境,使词的创作摆脱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带来了宋词多姿多态的昌盛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须看到,词自有其不同于诗、文的本质规定性,以写诗作文的方法写词,还需保持词体婉曲多折的审美特性,“破体为文但不能摧毁其体,出位之思但不能完全脱离本位”(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苏轼、辛弃疾的名篇佳作,'往往都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分寸,这既得力于他们不凡的艺术功力,更取决于他们的人品、性情与境界。所以,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这些提示对于我们今天品读辛弃疾词作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摘编自崔铭《〈辛弃疾词集〉导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唐五代时期,词的写作往往遵循固定的模式,这与词能营造氛围的特殊功能和词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态密切相关。
B.苏轼凭借卓越的才华对词进行了大胆创新,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使词上升至与诗、文等文体同样的地位。
C.辛弃疾的“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也体现为一种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D.苏辛的名篇佳作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既与他们的艺术功力有关,也与他们的人品、性情和境界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词体形成了一些具有稳定的自足性的特质,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变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发展。
B.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充满豪情的物象,营造出了沉雄开阔、壮丽动荡的艺术氛围,表达了辛弃疾的壮志豪情与家国忧愤。
C.苏辛两位词人同属豪放派,但作品情感各异,苏词之“旷”与辛词之“豪”的区别源自两人身世背景和性情修养等的不同。
D.“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破除了文体之间的界限,使词的创作更加灵活自由,从而带来了宋词多姿多态的繁荣局面。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辛弃疾词作“彻底突破传统词家的语言框限”的一项是(3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文中写道:“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有如此全方位的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两方面来概括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的突破。(4分)
5.陈廷焯说,苏轼“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辛弃疾“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请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分析这一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敌后武工队
冯志
人是地里仙,一日不见走一千。这支撤退的部队,经过一夜的急行军,爬沟、绕点、穿过平汉铁路、通过层层封锁线,来到了山区,`在分区驻地——贾各庄住下了。
进山区后的二十几里路,指导员魏强的鞋底就磨透了。第二天,吃过午饭,他坐在院里,在日头底下,穿针引线地缀补起来。这时,排长贾正挑着两大桶水,噔噔噔地闯进房东的屋门,哗哗地倒进了瓮里。
“哎呀,同志!瓮里都满啦……嗨,一住下,吃水就给包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