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则材料,约33400字。
200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单元测试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缪爱明
第十四单元 文言文整体阅读(上)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不求闻达于诸侯
B.吏习而民安之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2.下面各项中,分别表现卫鞅变法的举措和收效的一项是
A.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B.①卒定变法之令 ②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C.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②其后民莫敢议令
D.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力主变法,他认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大就行了,不必拘泥于那些陈旧的法规和传统。
B.卫鞅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为了取信于民,不惜采用重奖的方式,使新法受到百姓的普遍拥戴。
C.太子犯了法,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卫鞅便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
D.司马光并没有对变法这件事本身进行评价,只是以“君主要讲信誉”的结论来告诫国君。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译文:
(2)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译文:
(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5题。
智伯①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②?”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