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00字。
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先贤致力于恢复儒学的师道传统,强调师道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后世之人才所以不古如者,以夫师道之不立故也。”立师道,则要求老师自身学行高深,使学生能够就近取譬,以老师为楷模。所以,书院总是选聘经明行修的硕儒名师担任山长、掌教,让学生“慕而从,从而服,服而思”,产生仰慕与向往。在此基础之上,书院先贤努力构建密切的师生关系。书院师生以道相交、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感情笃厚。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不仅深度了解学生的志趣个性,因材施教,还经常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与人生感悟,以学生的点滴进步为乐。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与诸生文行交勉,道艺兼资”,见到学生彬彬有礼,雅雅得体,雍容进退,欣慰不已。学生则视老师为良师益友,对老师其人与其所传之学都会产生深刻的认同,由此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的效果,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书院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反复思考之后,可以与同学商讨,仍有疑难,则与教师一同讨论。教师则定期讲授,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参加书院的会讲活动,聆听、参与不同观点的论辩交锋,也是书院生徒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书院还会在春秋二季、每月朔望祭祀先圣先贤,师生共同参加,在进退周旋之中学习礼仪,涵养性情。教学的地点,也不拘一格,可以是在讲堂之内,也可以是在室外乃至书院之外的各种空间、场所。在许多书院史料中,都可以看到书院师生共同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随处讲论,随机提点启发。1167年,朱熹曾经率弟子从武夷山前往岳麓书院论学,而后又与张栻率众弟子登临南岳。王阳明也经常带领弟子登山临水。其弟子甚至认为,王阳明“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随所触为指示”。众生徒“或罗坐花间,或侍立月下,或随行涧沼、墩径间,谈经道古,内而心性,外而身世之故,凡所欲闻者无不闻,而皆有以治其意而餍其心”。这些极具画面感的叙述,生动呈现出书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朱熹等书院先贤提倡学生读书应当有质疑的精神:“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讨论“中和”之义,“三日夜不能合”。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中,二人相互切磋质疑,决不苟同:“有我之所是,而兄以为非;亦有兄之所然,而我之所议。”从《朱子语类》中我们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院总是选聘学行高深的硕儒名师担任山长、掌教,并让学生对其产生仰慕与向往,这体现了书院注重儒学的师道传统。
B. 书院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场所也不受限制,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而书院学子大都认为于山林泉石间学习更易有所获。
C. 朱熹等书院先贤提倡学生在读书时要有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与“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相左。
D. 李文炤认为学生不可留疑于心中,有无法解决的疑问可与高明人士共同论证,对老师批改的作文有疑问可带卷前去提醒老师改正。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院师生注重以道相交,密切互动、教学相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B. 聆听、参与不同观点的论辩交锋是书院生徒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有时也会在祭祀先圣先贤的活动中学习礼仪。
C. 陈宏谋规定学生可以当堂提出疑问,这与李文炤、王文清的规定一脉相承,是对独立思考精神的鼓励。
D. 为了让学生能在无形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书院从建筑到命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儒家精神价值。
3. 下列选项中,能支撑文章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孔子
B. 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栻
C.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王守仁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4. 文章是如何论述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关中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有六间讲堂曰“允执堂”,左右南屋四间,东西号房各六间,讲堂后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清代路德曾为仁在堂题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曾有人题名:“芝兰香满室,愿读书共勉,延陪莫作假书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了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多方面特点。文章首先强调了师道传统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次,文章展示书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包括多元的学习场所和丰富的交互形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自然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对人格与品德的重视,文章揭示了书院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贡献。整体来看,文章论述系统全面,观点鲜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智慧的深刻洞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而书院学子大都认为于山林泉石间学习更易有所获”错,扩大范围。文中是说王阳明的弟子中甚至有人认为“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
C.“要有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不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质疑老师。“这与‘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相左”错,无中生有。且朱熹等书院先贤鼓励学生读书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出自有问题的基础,不是无理由的质疑。
D.“对老师批改的作文有疑问可带卷前去提醒老师改正”错,曲解文意。文中是说“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即带卷去找老师商讨,求得最佳答案,不是“提醒老师改正”。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去南方
原上秋
夏天的夜晚,村里人都会爬到屋顶去睡。堂哥也在屋顶,他不睡,他满怀心事。半夜,他站在屋顶边缘,极目往南远眺。远处影影绰绰是一片树林。他脑子一直在想,树林那边是什么呢?
门口一棵大橡树只剩几片残叶坚守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都拼接到一块儿了。堂哥踩着嘎吱嘎吱的雪爬到屋顶,再看的时候吓一跳。眼前的大坑在雪白的地球上像一块伤疤,隐显着一种疼,给满怀壮志的他带来一丝忧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