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10字。

  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江村,家里的日子是处处围着灶台转的。“灶”意味着对于“火”的掌控,在老一辈江村人的回忆中,除了满足做饭、烧水等基本的生活需要,灶台还能用于制备喂养家畜的饲料,或者处理秸秆、木柴等农业生产中的“剩余物”,其用途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灶”又是与江村的民俗文化紧密关联的。
  “熏青豆”是江村人家的必备品,每年秋分过后,当地人家便去自家田地里采摘毛豆,剥开煮沸,置于灶台上烘烤翻动,待青豆烘干起皱后即可出锅,在当地的人情往来中,常常作为家庭的“门面”用于泡茶待客。
  江村人尤其是当地妇女信仰“灶神”,每逢初一、月半以及过年过节,家中妇女都会早早起来,祭灶祈福。在老一辈看来,有了“灶”,日子才有着落;有了“灶”,才能每年熏青豆招待来客,家里才有面子;有了“灶”和“灶神”像,才能按时供奉,以求全家平安。甚至可以说,要是没了“灶”,房屋就不像一个完整的“家”。
  同“灶”最相关的吃饭问题也是家中最大的事情。
  掌管做饭的,一般是家中的女主人,若是婆婆做不动了,“灶”的掌管权便转交到了儿媳手中。倘若遇上父母外出务农做工,孩子们总是要“当家”的,他们早早就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有关灶台的一切。
  周家民宿的男主人回忆起儿时生活时说道:“不是怀念,是忘不了!小时候我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不就是三个人做饭吗?这很好玩的,谁烧火、谁上灶(做菜),都要争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灶台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化机会,让他们能够早早地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
  从空间布局上看,从前农村人家中灶台与餐桌是在同一个房间的,正是这一方小小的灶间,成为了家人每天相聚、聊天的场所。
  “同灶共食”的记忆连结着大家庭的过往,一位奶奶回忆道,“以前我(家里)有七个人,我女儿女婿两个,我们两个,我一对公公婆婆,一个小姑,两个灶台,一个烧菜,一个烧饭。(大家)在一个桌子吃,热闹的、开心的呀。几个人说说话,闹忙闹忙的。”
  另一方面,也只有共用一个灶吃饭,才算得上“一家人”。因此,兄弟分家又叫“另起炉灶”,即从此“各用各家灶,各吃各家饭”。正是在“围着灶台过日子”的生活实践中,家庭生活的知识得到了传承,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得到了确认,“家”也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再生产。
  三十余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江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的灶具逐渐进入了村民的视野,一方面为江村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灶台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灶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视作“不干净”的存在。人们觉得用灶台会搞得房间里“烟雾弥漫”,影响住处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当农村家庭需要装修或重建房屋时,“灶”总免不了被“请出去”或拆毁的命运。
  “原来有灶的,现在造楼房把它拆了就没有了。那个灶我小时候就有了,拆掉的时候舍不得!”一位大妈不由得如此感慨。
  人与“灶”之间难以割裂的情结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了体现。事实上,老一辈江村人总在以各种替代性的策略保留“灶”在家中的一席之地。早年,如果一户人家需要翻新住房,他们常常会在庭院的小平房里重新砌一个灶,甚至专门修建一间小平房来摆放灶台。
  近年来,新的住房政策严格限制了每户的房屋总面积,小平房也需要纳入总的平方数,为了尽可能保留主楼的面积,人们不愿意在主楼外单独建小平房,灶陷入了“无处安放”的境地。一些人家开始购买不锈钢制造的可移动灶台,甚至请人或自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村人每到初一和十五以及过年过节,一定会祭祀“灶神”,他们把“灶”和完整 “家”联系在一起。
  B. 过去大家庭“同灶共食”,每家都有两个灶台,分别烧菜、烧饭;而分了家就要“另起炉灶”,灶台成了家庭的象征。
  C. 乡村传统土灶是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人们现在与过去生活的连续性,在新时代不能完全丢弃,而应得以继承。
  D. 动物没有与人同等的经验积累能力,而人既可以在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也可以从别处获得间接经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村的灶台不仅可用于做饭、烧水,还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烧家畜的饲料,处理秸秆、木柴等。
  B. 家中掌管做饭的一般是当家的,先是婆婆,然后是儿媳,也有孩子“当家”的,那是父母不在家的时候。
  C. 虽然农村装修或重建房屋时,传统的灶不免拆毁,但总还有人很舍不得,用各种替代性的策略保留“灶”。
  D. 材料二中费孝通关于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能够解释材料一中人们为何对传统“灶”难以割舍。
  3. 访谈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假如你是孟昕域、刘拥华,材料一中针对周家民宿男主人的回答设计的问题是(   )
  A. 你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灶台能提供宝贵的社会化机会吗?
  B. 你小时候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有关灶台的一切了吗?
  C. 你小时候遇上父母外出务农做工,有早早当家做饭的经历吗?
  D. 你怀念儿时“当家”做饭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生活吗?
  4. 请根据材料,谈谈为何要保护“灶”文化。
  5. 学校要邀请孟昕域作“江村的灶台与家庭生活”讲座,请你结合材料,替他拟出讲座提纲。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江村灶台在家庭生活中重要性的描述,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其面临的挑战,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灶台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化、文化传承与家庭成员角色分工的重要载体。费孝通关于文化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传统与记忆在构建个人和社会经验中的作用。这种文化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一种维系社会共同记忆的生活方式。文章呼吁在新时代保护和延续这一传统文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每家都有两个灶台,分别烧菜、烧饭”错误。由材料一第九段一位奶奶回忆中的“我(家里)有七个人……两个灶台,一个烧菜,一个烧饭”可知,这只是当时“奶奶”家里的情况,而并非所有家都如此,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塘江尽到桐庐
  徐则臣
  桐庐在浙江,隶属杭州。从杭州的钱塘江坐船,悠悠游游,江阔水缓,雾起波清,就到了富春江段。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中游,跨建德、富阳和桐庐三地。江水中分桐庐县城。
  和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最早听闻桐庐大名,是在中学课本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背得滚瓜烂熟。诵读这文章时,我还在故乡,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地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