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460字。

  ★2024年11月14日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故宫,曾经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建筑。紫禁城建成于公元1420年。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补入《周礼》,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其蕴含的“择中立宫”“礼制”等营建秩序和规划思想,体现出五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考工记》规定的规划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点是以“宫”为城市的中心,北京城的规划就是围绕“宫”即紫禁城展开的。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礼记•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设立的外朝前三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并育的内廷后三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
  故宫存藏有186万余件文物藏品,这些文物跨越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文物的来源,一方面靠一代代皇家的收藏,通过封建王朝的国家力量去收藏前朝的文物;一方面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去征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汇聚到宫里来,然后把文物承载的价值转化成跟时代相结合的文化。宫廷制作也是其重要来源。皇帝和权贵们为了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制作大量工艺高超的物品,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看到这些精美的制作。另外一个来源,是明清编纂的大型文化工程和档案。比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都集纳了历史上浩瀚的经典文献。在故宫,无论从它的古建筑,还是馆藏文物,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通过文化融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故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具标志性的象征之一。在紫禁城走过的六百多年历程中,它与世界的联系不曾中断。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就可以看出,在186万余件文物中,存有大量的外国文物。在历史长河中,故宫可以说是融通世界、文明互鉴的见证者。
  在国际上,英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藏品地域分布都非常广泛,收藏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与它们不同的是,故宫的外国文物来源明确、脉络清晰,没有一件是掠夺而来的珍宝,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见证物而进入了明清皇宫收藏体系。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中外钟表1500多件,制作年代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不等,其中既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国宫廷里怎么有这么多“舶来品”钟表呢?最初,很多是外国使团或组织带来的礼物,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是清宫造办处自主制造的“御用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钟表作为礼物进献给万历皇帝,此后大量精美的钟表源源不断地进入明清两代宫廷。清代雍正皇帝不满足于单纯使用西方计时方法,要求工匠制造出能够报更的“更钟”,让钟表白天报时、夜间打更。在西洋人的帮助下,造办处的工匠们在钟表上增加了定更、调更等装置,制造出中国特有的更钟,使其能够按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夜间的长短调整并确定每一更的起讫和间隔时间,完美融合了西方机械装置技术与中国传统报时方式。
  中国瓷器远近闻名,最晚在唐代就开始大量出口海外。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元代至明代早期生产的青花瓷,使用了一种进口染色剂叫作“苏麻离青”,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原产自波斯,元代传入了中国,开始用于烧制青花瓷。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将大量的苏麻离青矿料带回中国,于是苏麻离青广泛用于烧制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官窑瓷器。后来国产青花颜料才渐渐替代苏麻离青,形成了有别于进口料的新风格。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
  故宫见证的不是单一文化形态的孤芳自赏,而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王旭东《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参见2023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故宫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人们发现了故宫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
  B.《考工记》“择中立宫”“礼制”等营建秩序和规划思想,体现出五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
  C.故宫存藏有186万余件文物藏品,其来源路径很多,或是皇宫收藏的,或是民间征集的,极少部分是战争获取的。
  D.中国宫廷里有那么多“舶来品”钟表,是因为其中既有外国人当初带来的大量礼物,又有清宫造办处的制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城规划围绕紫禁城展开,这是后世人认为紫禁城营建规划受到《考工记》深刻影响的重要证据。
  B.皇帝和权贵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制作大量工艺高超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我们。
  C.瓷器最具中国本土特色,但在制造过程中一度采用国外矿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瓷器也是世界的。
  D.故宫藏品极其丰富,从纵向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物都有存留,从横向说世界各国各地的文物都有现身。
  3.下列材料不能用来直接作为“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乐寿堂里的玉雕“大禹治水”,长三米多,重一万零七百斤。是以宋代画家的《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雕刻在玉石上的,玉石背面刻有乾隆戊申年《题密勒塔玉山大禹治水图》御制诗全文。
  B.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是一件元代文物,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
  C.作为故宫稀世珍宝,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D.大清帝国要求英国伯爵马嘎尔尼行清朝的三跪九叩之礼仪,而英国使者马嘎尔尼伯爵选择了折中的方式,单膝跪拜,俯首九次。
  4.作者基于哪些事实建构出“故宫可以说是融通世界、文明互鉴的见证者”这一基本结论?请简要分析。(4分)
  5.故宫之游,我们得到的不止是视觉享受,更是文化熏染。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若游或再游故宫最应该深刻体味它的哪种文化价值?简要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母亲
  任林举
  母亲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了,每说一句话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
  肺癌晚期,长期缺氧,给母亲的脑细胞带来了损害。有时,她会把过去的事情说成现在的,又把现在的事情认定为在很久以前发生过。
  我内心倒是真的希望她更糊涂一些,就不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恐惧和绝望。可是,令人悲伤的是,在一些事情上,她并不糊涂,甚至十分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