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00字。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必有事焉”,系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提出的观点。其中的“必有事”,是“言养气当必以集义为事”(《朱子语类》),即以集义之“事”存养和生发“浩然之气”,然后“塞于天地之间”,达至“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实现“尽心知性知天”。由此,孟子赋予了“事”以深刻的伦理内涵。
  孟子的以上观点,被自许直承先秦孔孟思想的宋明理学赓续和发挥。张载说:“《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谓下头必有此道理,但起一意、必、固、我便是助长也。浩然之气本来是集义所生,故下头却说义。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张载集》)其中的“必有事”乃指集义之“事”的涵养过程,目的是生发“浩然之气”,以实现“性”与“天道”的沟通。张载坚决拒斥意、必、固、我,因为“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如果“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张载集》)。程颢认为“‘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养气之道当如此”(《二程集》),这里的“养气之道”,主要是指以本心自由地对待外物、处理事务,而不妄用主观、人为加以矫正和助长。二程的以上观点,侧重于“必有事焉”的工夫之维。朱熹认为孟子的“必有事焉”是“言养气当用工夫,而所谓工夫,则集义是也”(《朱子语类》),而“集义”又指“事事都要合道理,才有些子不合道理,心下便不足。才事事合道理,便仰不愧,俯不怍”(《朱子语类》),亦即“集”为聚集、累积,与之相关的处事之道即为“义”。依此累积、如此扩充,是为“集义”。若事事合乎“义”,即能生发“浩然之气”。随后的“勿忘、勿助长”体现为内在的涵泳、涵养之义,即不可增添过多的私欲或人为。由此看出,程朱对“必有事焉”的诠释,以及对“事”的运用,皆与本性论的讨论密切相关,并与个体修养切实联系起来,往往以一种践履工夫的形式而出现。陆九渊将“必有事焉”中的“事”界定为内心的念虑,而“正”则为矫正。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是一句。‘勿忘,勿助长也’,是一句。下句是解上句。”(《陆九渊集》)联系上下文看,陆九渊认为下一句在内容上是对上一句的阐释,亦即按照“勿忘勿助长”去修养、践履,舍弃旧习,此“心”不待矫正,即能复其本性,即“积善”“积义”。如果强行矫正,就违背了“本心”的自然本性,即“硬把促”。相应地,“必有事焉”中的“事”是指内心的念虑,而“勿忘,勿助长也”则是指弃去旧习,务求复其本性。“心”与“事”在这里得到了通融,“必有事焉”变成了“事上见心”的践履工夫。
  以上关涉“必有事焉”的论述,无论是张载、二程和朱熹的“集义”,还是陆九渊的“积善”,皆是从不同角度对孟子“必有事焉”义理的深层次展开,同时也是“必有事焉”贯穿宋明理学演进的反映。那么,作为宋明理学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为何要论及“必有事焉”?对其中之“事”作出了怎样的阐释?从实质上看,“必有事焉”中论及的“事”,在宋明理学中每与“集义”“积善”相联系,呈现为亦本体亦功夫的双重面相。以广泛哲学视域看,“事”具有更深沉的哲学意蕴。按韩非子“事者,为也”的理解(《韩非子•喻老》),“事”应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一般表现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如上文论及的“必有事焉”之“事”,亦即人在日用常行中的“集义”“积善”之“事”,是宋明儒肯定现实世界的日用常行之“事”,是构建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践履之“事”。这意味着:人总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育”的“活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以实现自身存在与发展,并获得区别于动物的内在品格。在此意义上,人的存在与发展皆以“事”为基源。同时,“事”也因人而成:正是人在“赞天地之化育”的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事”,构建起美轮美奂的人化世界,并依此获得区别于“物”的多重规定。由此出发,人的存在与发展与人化世界的建构,因“事”而得到彼此的互认和促进,人与世界的关系,亦因“事”得到彼此沟通和互融,正如杨国荣说:“‘事’既关乎现实世界的生成,又与人自身的存在相涉。”(《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简言人与“事”的内在关系:人因“事”而在,“事”因人而成。
  总而言之,一向以“性与天道”的方式展开哲学沉思的宋明理学,相应地存在“化物为事”的理论视域和“主德”“重事”的思想旨趣。在此背景下,宋明儒必然通过“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彰显其哲学思想的多维性和深刻性。这也就不难理解,孟子提出的“必有事焉”,贯穿了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始终。与之相应的“事”,在不同人物不同作品那里呈现出亦本体亦工夫的义理面相,与“性”“理”“物”“道”“敬”“心”“知”“行”等一道,俨然构成宋明理学的核心范畴图谱。
  (摘编自黄河《从“必有事焉”看宋明理学的“事”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必有事焉”的观点主要围绕“养气”展开,通过集义之“事”存养和生发“浩然之气”,宋明理学继承并发挥了这一观点。
  B.朱熹认为“必有事焉”的关键在“集义”的养气工夫,做事合道理可生浩然之气,“勿忘、勿助长”体现为内在的涵泳、涵养之义。
  C.张载、朱熹等的“集义”和陆九渊的“积善”都是对孟子“必有事焉”的阐释,体现出“必有事焉”贯穿在宋明理学演进的过程中。
  D.韩非子和文中论及的“必有事焉”之“事”,是属于特定人群的专属行为之“事”,对其他的人群和构建社会整体生活秩序有一定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对“必有事焉”的诠释,侧重于“性”与“天道”沟通的角度,他坚决拒斥意、必、固、我。
  B.二程“必有事焉”的实践方法,与陆九渊将“事”界定为念虑的方式相比,更缺乏对内心的关注。
  C.从张载到陆九渊,他们对“必有事焉”中“事”的理解不断深化,对“事”含义的阐释逐渐丰富。
  D.只有当“事”高度符合某种特定的标准模式时,才会对人类的发展和世界的构建产生积极的作用。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必有事焉”的观点,引出“事”的伦理内涵,为后文论述宋明理学对其赓续和发挥作了铺垫,论证逻辑清晰。
  B.文章在阐述宋明理学家对“必有事焉”的理解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列举多位学者的观点,详细地论述了他们观点的异同。
  C.文章论述“事”的哲学意蕴时,引用韩非子的观点,并通过对宋明理学中“事”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事”的内涵,使论证深入。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指出宋明理学的理论视域和思想旨趣,再次强调“必有事焉”贯穿了宋明理学发展始终,呼应上文,结构严谨。
  4.陆九渊认为“必有事焉”中的“事”与“心”是怎样的关系?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5.小明看到其他同学参加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学习了许多额外的知识和技能,他担心自己落后,也想跟风去报名,但又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请你根据对“勿正、勿忘、勿助长”的理解,给小明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与女
  陈慧
  正月初四早上九点多,何正升到我摊子上来买了一把不锈钢漏勺。他把漏勺夹在右边的胳肢窝下,咧咧嘴,站在我旁边不说话。我看他眉头微微地拧着,像是有什么心事,就随口取笑了他一句:“大过年的,你这张脸怎么还皱巴巴的?有啥不开心的事,赶紧说出来让我开心开心。”
  他轻轻地叹一口气:“唉——”顿了顿又说,“我姑娘不理我了。”
  “小孩子嘛,闹个脾气,不会当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