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060字。
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做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或思想感情的点染,就能进入诗中成为意象。
B.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
C.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所以诗人融入的情意不同。
D.物象在构成意象时,只要夸张其某一特点就能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
B.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诗人可借物象虚构创造出神仙、灵异等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如李白诗中“云之君”“仙之人”。
C.材料一首先提出意象与物象的关系,之后运用举例论证,详实生动地介绍了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整体结构为“总一分一总”。
D.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C.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材料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成为意象,引发游子共鸣的原因有哪些?请严格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