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870字。

  南京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校联盟期中学情调研高一语文试卷
  本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一、本试卷共分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二、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考试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典型人物报道在塑造和传播典型形象过程中,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开始面临新的课题,亟待创新。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选择劳模工匠进行采写时,需要具有典型性。那么,什么样的劳模工匠人物才具有典型性呢?人物的成长经历能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人物的价值取向、人生选择具有当下性,能回答读者的精神追问和心灵困惑;人物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人物的故事契合时代主题、年度主题和新闻热点……归纳起来,就是要去采写能“体现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的劳模工匠。
  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随着劳模工匠群体学历、知识、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群体已经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的传统形象,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形象转变。特别是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深化,一批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劳模、新工匠不断涌现,他们的成长路径、价值取向、创新故事,不仅重新定义了劳模工匠,也赋予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当前的劳模工匠应该有更为多元、立体的新“画像”。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在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中更是如此。想要在报道中听见人物的脚步声和心跳声,尤其离不开扎实的采访。通常情况下,劳模工匠的脱颖而出往往是因为他们突出的工作业绩、道德品质或是创新成就,因此,采访总是难以绕开他们的工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劳模工匠的工作,却不能“陷入”其工作。除了成长经历、职业履历、创新成果等工作内容之外,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关注他们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互动。
  具体而言,采访中,需要深度了解劳模工匠的绝技绝活是怎样练成的,他们如何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攀上创新之巅,也需要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煎熬、辛苦、快乐、成就感等心理感受,以及在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人生陷入低谷等“抉择时刻”的困惑、挣扎、犹豫等心理活动。也就是说,采访中,要始终保持对人本身的关注,而不是让劳模工匠成为大国工程、大国重器等工作成果的注脚。
  一段时间以来,在关于劳模工匠的人物报道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达“套路”,这也导致一些报道在人物形象上呈现类型化特点,导致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感染力。在文章结构方面,特别是对于技术技能类的劳模工匠,记者在写作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线性叙事”模式:先写人物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大拿”的成长经历,再写他攻坚克难的心路历程,最后写他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徒弟,“1个”带出了“N个”。在语言表达方面,劳模工匠的写作也存在某种“范式”,比如形容女性劳模工匠工作很拼,就用“女汉子”“铁娘子”“拼命三娘”这样的词语;形容某个劳模工匠技能水平高超,就说他练就了“火眼金睛”或是“望闻问切”的绝活……
  不可否认的是,劳模工匠的成长经历很多时候确实具有相似性。因此,略显“雷同”的人物故事,更需要在叙事结构上摆脱“人物简历”式的写作方式,不要“从小写到大”,而是要精选素材,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文本表达上,要多花些心思去掉“材料味”“事迹味”,遣词造句上不落窠臼、笔端蘸情,写出人物的情感共鸣。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需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制作不同的融媒体产品,通过图表、短视频、报网互动等融合传播手段,让版面升维,从而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
  (摘编自王维砚《融媒体语境下劳模工匠人物报道的创新策略探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成长经历能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劳模工匠就是需要媒体塑造和传播的典型形象。
  B.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
  C. 新时代劳模工匠的成长路径、价值取向、创新故事不断涵养和丰富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D. “线性叙事”模式、语言表达的“范式”等导致一些劳模工匠报道在人物形象上呈现类型化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物报道要能够体现劳模工匠的典型性和榜样性,契合时代主题。
  B. 随着学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劳模工匠群体逐渐展现出新的形象。
  C. 对于有相似成长经历的劳模工匠,报道其人物故事时更需打破套路。
  D. 采访劳模工匠时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减少“大国工程”等宏大叙事。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采访时,记者关注到了农加贵决定是否前往麻风村任教时的矛盾、初入麻风村时的恐惧以及对自己退休后教师“后继无人”的担忧。
  B. 《工人日报》推出摄影专题“有一种美,叫劳动者的手”,选取几位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模工匠,聚焦他们的“有故事”的手。
  C. 记者先后走访高级工程师孙红梅工作 不同场所,与她本人及其同事、领导多次畅谈,在充分了解其创新成果后,对她进行了报道。
  D. 《“追星”17年》采用双线结构来叙事,明线是铁路劳模李世春成长的时间线,暗线是李世春对其所敬仰的技能大师吴毅的“追星”路。
  4. 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如何“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5分)
  5.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授予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各行业楷模“最美奋斗者”(个人)荣誉称号,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2年前的24小时
  铁凝
  1976年初秋的一天上午,我正在河北博野县张岳村第十生产队干活儿,地头一个推自行车的社员,我的乡村好友素英对我高喊着:“铁凝,你看看谁来啦!”我向地头望去,见一个身穿红黑方格罩衣的小女孩站在素英身边正对我笑,是我妹妹,这个小学五年级女生,就这么突然地、让人毫无准备地独自乘一百多里(等于五十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