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91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换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的自然物理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B.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而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 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意象”是理想的表现形式,作者又认为“象”不是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
D. 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矛盾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 “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能够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C. 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 “象”具有象征性,由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雨”,不能体现意象“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 )
A.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论述,它们的探讨内容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的侧重点?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意象”展开论述,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美学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意象”作为审美概念的文化渊源及其在古诗中的美学价值,指出其在文化学和文学美学中的统一性。材料二则从哲学角度分析“意象”在超越语言局限性方面的作用,强调其象征性和暗示性。两者共同探讨“意象”的文化意义,但侧重点不同:一侧重于文化学渊源,另一侧重于哲学表达功能。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意象’……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错误,由原文“‘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意象’是理想的表现形式”错误。由原文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可知,这并不是胡适的观点,而是古代圣人的观点。
D.“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矛盾 ”错误。由原文“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知,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