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教学设计
课段 九年级下册
课题 《无言之美》
素养
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 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难点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课本、多媒体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新
课
导
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从诗歌的语言说起,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出本文“无言之美”。
新
知
探
究 二、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四、由题生思
何为“无言”?“美”于何处?
五、精读释疑
(一)何为“无言”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议论文考点一)
出示:“予欲无言。”“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从哪个角度去研究?
“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尽美尽善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也就是要做到言必达意。
(二)“美”于何处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证“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进行论证的?(议论文考点二)
明确:作者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图画:只取部分 相片:包罗尽致
稍有美术胃口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明确:列举美术家把“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用“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文学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