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150字。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材料一:
相较于《彷徨》《故事新编》这两部小说集而言,《呐喊》中蕴含的情感更加激昂,鲁迅将这本书定义为“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作品,其中“批判”与“希望”的较量不分上下。他自觉在上一轮的“铁屋子”难题中已经失败过了,所以他怀着沉痛冷静下来,书写自己的反思,作为对一批更年轻、尚且充满勇气与信心的前驱者的警示,同时也是作为陪伴与慰藉。他自己处于长久的寂寞中,却见不得别人寂寞。鲁迅就是这样一名积极的消极主义者,他彻底地否定现有的制度与文化,认识到革命是多么的艰难,但又寄希望于一批又一批的先觉者醒来,一起撬开地狱的铁门。哪怕再失望也不会绝望,哪怕喉咙再嘶哑也要发出呐喊,这就是“呐喊精神”的核心所在。至今每当社会的病灶显露出来,各种灰暗与腌腊被拖带出来时,“呐喊精神”就会再一次地被强调,只有当有人愿意发出呐喊并召集一批勇士去斗争时,大众才不至于全然冷漠。
鲁迅对冷漠可谓是深恶痛绝,从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后周边人的遽然冷漠、留学课堂上中国人对同胞被砍头的冷漠、办报时面对既无人赞同也无人反对的冷漠……这一切使鲁迅深切地认识到冷漠是摧毁希望的最致命武器。《呐喊》中蕴含的强烈的“反冷漠”主张体现了作者反思自己在社会的打磨下逐渐变得冷漠,猛然被真与善点醒,遂在心中竖起一记警钟,誓要用热火淬过的刀子反复将那些麻木的因子切割去。
“反封建”“反传统”“反麻木”是《呐喊》的三大内核,也是联结、支撑起这部小说集的骨架。从《呐喊》开始,人们提起鲁迅时常常将其抽象为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自觉联想到冷峻的思考、犀利的批判、深邃的内涵。他始终是以半抽离的状态冷静而客观地审视着书写对象,寄寓在角色身上的情感绝不超出理性的界线,只要小说能够发挥出警醒世人的现实功用。
有些人反鲁迅是因为觉得鲁迅多是批判和破坏,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救世之道,缺少切实的建设。但其实比起告诉人们一百条并非适用于每个人的“金科玉律”,让所有人明确一个绝对是死路的方向或许更有价值,此乃“否定”之意义。鲁迅在《阿Q正传》中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代表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软弱逃避的国民劣根性连根拔起,彻底否定人们在外来侵略与内部压迫下从奴性中获取安慰与快适的生存状态;在《药》中将英雄的牺牲与群众不关心、不理解的状态构成残酷的对比,否定了当时同群众脱节的革命态势;在《狂人日记》中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说成是写满了“吃人”二字的流血簿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而彻底地批判。而鲁迅之所以要在自己的否定与批判中加上“彻底”与“绝对”的砝码,也是因为他对改革推行之法和国民劣根性有无比精准的认识——“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当时,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告一段落,新民主主义政治尚未成熟,在这样一段政治运动的间歇期内,思想革命的热潮开始掀起。面对这股热潮,鲁迅并没有盲目跟从,而“常常是慢半拍到一拍”,先产生怀疑,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意识到了思想革命的巨大潜力与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后,他才投身其中。因此,他小说中中国思想革命的主题,便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的传声筒”了,而是与时代产生共鸣,这“一拍之差”中包含了对时代的剖析与反思。鲁迅将文学与国民精神联系起来,既要与旧社会、旧思想割席,也不会全然依赖新制度、新思想,以如椽之笔针砭旧中国的种种弊病,以直击灵魂的创作来达到“立人”的宗旨,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深刻的现代中国的寓言”,把读者引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潜入精神深层,让读者去看自己眼中的世界,从而使读者“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路”。
(摘编自吴芷婧《永不褪色的“呐喊精神”》)
材料二:
1933年3月,日本学者山县初男向鲁迅索赠小说,并要求作者题诗。鲁迅即分别就《呐喊》、《彷徨》各作自题五言绝句诗一首。对《呐喊》的题诗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明明只是想借小说来改良社会,并不想将自己的小说抬进“文苑”,却不料被人们视为“文苑”中人,便如同钻进了不期然的“文网”一般;而小说中表达的反抗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又违背了社会的需求,违逆了社会的情绪,于是所遭致的各种各样的毁谩和攻击,几乎可以毁灭了自身,惟有这些文字空留在这书里作似乎已经过时的呐喊之声。这里有悲凉,但更有慷慨,在愤世嫉俗的陈词中流露出对于《呐喊》的战斗性以及独立特行风格的自我激赏。同时所作的《题〈彷徨〉》则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尚彷徨。”在“新文苑”与“旧战场”之间充当“一卒”,而且还“荷戟”,那情形当然是够悲壮和崇高的,可较之违抗“世情”的“呐喊”者来,却显得意绪彷徨,缺少了一种“独战多数”的精神气质。这首诗现在流行的版本最后一句为“荷戟独彷徨”,这“独”字当系鲁迅后来的改订,原作却是“荷戟尚彷徨”。一字之差,“尚”字的迟疑、无奈之态与“独”字的坚毅、刚强之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摘编自朱寿桐《〈呐喊〉在鲁迅文学中的地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彷徨》《故事新编》《呐喊》在“批判”与“希望”的较量不分上下,但《呐喊》蕴含的情感更激昂。
B.鲁迅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冷漠是摧毁希望最致命武器,所以《呐喊》中往往蕴含着强烈的“反冷漠”主张。
C.面对掀起的思想革命热潮,鲁迅未盲目跟从,对尚未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持怀疑、剖析与反思态度。
D.《呐喊》的题诗既点出改良社会的目的,也写出因违背了社会需求,违逆社会情绪而遭遇毁谩的悲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铁屋子难题的失败、革命的艰难促使鲁迅书写自己的反思以表达对前驱者的警示、陪伴与慰藉。
B.始终冷静客观地审视、对角色情感的理性控制往往让鲁迅的作品呈现冷峻、犀利、深邃的特点。
C.《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都体现了鲁迅在《呐喊》中否定与批判的“彻底”与“绝对”。
D.《题〈彷徨〉》由“尚”到“独”的改订,大约可以窥见鲁迅从失意无奈到坚毅刚强的心路历程。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中“呐喊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B.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立在地球边放号》)
C.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茅盾曾这样评价《呐喊》的划时代性价值:“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春天
张承志
在东乌珠穆沁最偏僻角落的一个小山坡上,住着一个驼背的矮小老人。谁也懒得和他说话,也没有人下马到那个黑色的小毡包里坐坐。人们都忘了,这佝偻着背的矮老头曾经放过三十五年马,是个名震全旗的套马手。这一天那矮老头在空旷的草滩上踽踽独行。他偶尔看到新绿的大地尽头升起的热腾腾的白色蒸气时,总是慌慌张张地加快脚步。
来啦,它来啦。老头自语道,它来啦,要下大雪啦。
乔玛是被奶奶从睡梦里揪起来的。他满心不痛快地穿着袍子和马靴。当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