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730字。
2024年湖北部分名校高二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辨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社,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逻辑非常注重概念分析,《诗经》中的否定逻辑关系表达就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精微。
B.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不同,它更重视概念的动态分析和相互转化。
C.“无理而妙”的语言往往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而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只能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独特体验。
D.获取“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往往需要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加入感情的色彩和想象的因素。
2.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辩”的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B.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在外部功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名辩的重要性,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C.语言运用的艺术可以完全不受逻辑制约,在某些情况下,突破逻辑规律的限制反而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D.《长亭送别》中的“无理而妙”体现在将人情移用到事物上,这种问答不近情理,虽然不合逻辑,但符合艺术情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3分)( )
A.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白马非马,可乎?”曰:“可。”(《公孙龙子》)
D.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
4.材料一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4分)
5.三段论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包含大小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材料二中“‘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并指出“染”在日常和文学语境中的多重含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天的嘉陵江边
杨献平
公元763年秋天,杜甫第一次到阆中,写了不少诗歌,其中《阆水歌》曰:“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想必,他是极热爱这片山水大地的,先后两次来到,时隔几个月而已,便为阆中写了20多首诗歌,其中有对阆中山水的迷恋、赞美与歌颂,也有对唐后期因战乱民生凋敝的感叹与忧虑。这位诗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