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210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说,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高于孔子“天下为公”思想,因而也更能体现“天下情怀”。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攻
  鲁迅
  文本一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