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190字。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央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年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仅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  )(3分)
  A.《百合花》 B.《哈姆莱特》 C.《少年闰土》D.《雷雨》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和氏璧(第四场)
  张晓风
  卞和妻坐在灯前,正在缝一件小小的衣服,由于衣服极小,使她整个的动作有一种神话似的神秘和童话式的甜蜜,她的微笑,她的隆起的腹部,她的轻柔的动作,都呼应着这一点。
  卞和:(很惊讶地走入)你在干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
  卞和妻:我正在缝一件小娃娃的衣服。
  卞和:(走近,拿起衣服和针线,他试着用手去比嬰儿的长度)什么时候?
  卞和妻:什么“什么时候”?(半晌,她会意了)唔,还有三个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