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50字。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国共产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
新时代为何要培育大学生劳模精神呢?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是联结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劳模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思想引领、爱国情怀、道德提升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赋能美好生活的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从未停止,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格,对每个人实现美好生活都有着重大意义。新时代科技的进步、精神文明的提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其艰苦奋斗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自我克服、自我创新、自我突破,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前进。
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担负着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该牢牢把握住五育并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劳模精神的培育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以劳模精神进校园为抓手,讲好中国劳模故事,以劳模追求卓越的高尚品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劳模精神的魅力和价值意蕴,领悟劳模精神是凝聚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哲理。
新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劳模精神?
强化媒体宣传,发挥劳模示范效应。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肩负着引领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的社会责任,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应该成为宣传劳模精神的主力军,引领舆论导向,深入挖掘社会中典型劳模人物和事例,广泛宣传这些劳模和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可以带动一大片,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只有典型选得准、树得牢,叫得响,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崇尚劳动氛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进网络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络原住民,无疑是网络空间的常客,日常生活所接受的信息也来源于网络,而大学生又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因此,社会和媒体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加强对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劳动观和劳模精神的网络信息传播,输出真实、可信、可靠网络信息给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培育内容,增强劳模精神培育针对性。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她们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备独特的个性,有着活跃的思想,对新事物有很高的接纳度和兴趣,传统式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劳模精神引入课堂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大学生接受劳模精神培育。其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价值认同。思想和认识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方向和质量,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劳模精神的培育立竿见影。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在学习和劳动的过程中自觉摒弃对劳模精神的错误认知,真正地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感悟劳模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提升对劳模精神的正确认知,形成正面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提升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
坚定崇尚劳动信念,注重实践养成。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养成。“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实践;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广大青年的个人理想得以实现,同样依靠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构建社会、高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从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的故事中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美德和道德风范,不断锤炼自身品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摘编自李金玉《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对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大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B.劳模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C.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因此高校的任务就是培育劳模精神。
D.青年大络空间的常客,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净化网络空间,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精神文明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B.媒体应是宣传劳模精神的主力军,应帮助劳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社会中典型劳模人物和事例并广泛宣传。
C.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劳模精神引入课堂中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
D.大学生个性独特,思想活跃,使传统式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用劳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开展“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专题活动。
B.学校召开“学习劳模精神,做时代新人”主题班会
C.学校邀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校分享心得,
D.学校举行“践行劳模精神,从我做起”的征文比赛。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4分)
5.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发挥劳模精神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锁肛羊【注】 尚未
后半夜,花菊做了个奇怪的梦。
一双辨不清男女的手,干瘦,有力,顽固,不停地朝她嘴里塞红薯。花菊不想吃,又浑身绵软,无力躲避。那些红薯既滑又腻,不甜且酸,像没毛的老鼠排成队朝她肚里钻,恶心得她直吐黄水。
花菊醒来后,嘴里仍泛着酸腐味,像昨夜的饭菜没消化,仍在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