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794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
材料二:
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䤸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而《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
传统文化类综艺的文化互通在形式上吸引年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因此,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说明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及时停止对文字媒介的开掘和依赖。
C.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D.《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锁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了家国天下的价值信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
B.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C.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
D.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
B.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
C.“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
D.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中外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
4.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