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5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因为人口在增加,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村和村之间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他只要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孔子在解释“孝”的意义时,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现代社会,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
B.乡土社会的信用不仅是对契约的重视,也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C.只要直接有赖于泥土并植物般生下根,就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
D.村落内部形成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对事物的认识靠的是个别的而非抽象的普遍原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有了聚村而居的传统生活,有了中国乡土文化。
B.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不同村落间的人存在孤立、隔膜的情形,但村落里的人彼此熟悉。
C.出于安全等目的形成的村落,很少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流动性非常小。
D.乡土社会的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是从内部约定而成的,而法律是从外部给出的一种规范。
3.下列选项全部反映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特色的一组是( )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③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④礼尚往来 ⑤日新月异 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⑦安土重迁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⑦ D.③④⑤
4.依照材料六、七段论证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每处不超过5字。
① ② ④ ③
5.《乡土中国》作为一部深刻严谨、可读性强的学术论著,论证特点鲜明,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记(其二)
贾平凹
①中国多山,昆仑为山祖,寄居着天上之神。玉皇、王母、太上、祝融、风姨、雷伯以及百兽精怪,万花仙子,诸神充满了,每到春夏秋冬的初日,都要到海里去沐浴。时海动七天。经过的路为大地之脊,那就是秦岭。
②山外的城市日益扩张,便催生了许多从秦岭里购移奇花异木的产业。有个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