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339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福九联盟(高中)期中联考
  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    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小说插图,有一个关键的定位问题,即: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出相”呢?我们认为所谓小说插图,就是图像插入被折叠的叙事褶皱中,以其明见性召唤默存的事迹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我们将定位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有插图的版本中都不会阙如。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檼括遐渺”。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其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有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更不用说是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就像链条“节点”上的路标,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因此,无论这些插图在母题、人物、背景、细节、意象等方面有多少相似或联系,观者也不可能将源自不同故事节点的插图混为一谈。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有趣的是,小说插图被系扣在故事的链条中,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永恒定位而不可移动。事实上即使小说插图脱离文本,读者还是能识别出它源自哪篇叙事文本,识别它所“图说”的故事,说明插图逃逸之后可以独立叙事。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这种现象可以参照胡塞尔的现象学,用“象晕”的存在进行解释:故事被稀释为“象晕”黏连在了图像上,就像泥巴被水份稀释后黏连在了萝卜上,从而使逃逸后的图像叙事成为可能。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不论是赵延年的木刻插图本,还是裘沙及王伟君素描插图本,画家们在关键性情节的截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比如“看客吃人”图。在未庄,阿Q是最盼望革命党到来的人,但是当革命党真正到来的时候,却在“革命”的闹剧中糊里糊涂地走上了断头台。这是阿Q悲剧命运的终结点。
  裘氏夫妇素描插图将画面定格在阿Q被游街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图能够通过图像直观性使情节在读者心中重新浮现,并提供视觉上的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以比文字更有表现力。
  B.诗意图与小说插图虽同属文学图像,但再现方式不同。诗意图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而小说插图具有精准的叙事定位,不与叙事本身分离。
  C.小说插图是用来描绘关键情节,这使图像自身携带了足够的信息,即使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唤起读者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
  D.赵延年、裘氏夫妇的插图在风格和技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选取表现的《阿Q正传》关键情节是相同的,并都保持了故事情节的忠实再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描绘小说中一场激烈的战斗时,插图可以将战斗的紧张激烈具象化,以其明见性让读者在视觉上获得与文字相辅相成的体验。
  B.撷取某一首诗词诗眼创作的诗意图“春花明月江水图”,可能会让我们想到李煜《虞美人》,也可能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C.因为小说插图具有逃逸文本仍然可以独立叙事的特点,所以读者无需阅读原著,也能看懂小说插图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及其涵义。
  D.赵延年和裘氏夫妇的鲁迅小说插图借助图像的直观性照亮文本中的“节点”,使情节在读者心中重新浮现,从而增强叙事效果。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叙事褶皱”的一项是(   )(3分)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百合花》)
  B.(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祝福》)
  C.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讨论了小说插图与叙事文本之间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比较二者的异同。(4分)
  5.下图是包剑斐为《老人与海》所创作的木刻插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幅小说插图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简     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①她们走了,关了门,随手上了锁。
  ②红房子是间空余的卧房,难得有人在里面过夜。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除非盖茨黑德府上偶而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张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