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1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编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道”和孔子的“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
  B.老子的“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的“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它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
  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你认为儒道两家的思想分别可以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旅馆里的二楼住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来来往往进出房间,碰到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的房间面对着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棕榈树和绿长凳。天气晴朗时,总有个艺术家带着画架来这画画。艺术家们喜欢棕榈树的长势和面向公园与海的旅馆的明快色彩。而意大利人不辞辛苦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