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560字。
2024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话剧诞生于 1907年,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风雨历程。《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 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此外,话剧《万家灯火》“停电”一场巧妙运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气氛;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 必浮。”相信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必将为百年话剧撑起一片朗朗晴天。
(摘编自《百年话剧与戏曲的诗化“联姻”》)
材料二: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中国戏剧人引进源自西方的戏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外国人赞赏中国戏曲,最初多因新奇,把它看作遥远东方的神奇技艺,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他们观看中国话剧时,差异感和惊诧性则大为降低。由此,外国人看中国话剧,更能引发他们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话剧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出现了《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也出现了林兆华、徐晓钟等优秀的话剧导演。
B.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沿着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历史轨迹一路发展而来,因受唐风宋韵的濡染, 形成了“离形取意”的特点。
C. 中国话剧移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又经过中国戏剧人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D. 近年来,中外戏剧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通过中国赴海外演出剧目,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中国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是“话剧民族化”的重要表现。
B. 同样表现行船,京剧《秋江》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进行虚拟表演,而《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则力求逼真。
C. 曹禺的剧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在多国演出,中国话剧出现在西方戏剧节等,都是中国话剧“走出去”的明证。
D. 中国话剧《黄粱一梦》以中国式肢体表达、中国戏曲式服装折服了外国观众,因而十年来在欧亚五国盛演不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B. 中国戏曲的态度是坦白承认是在演戏,老老实实承认演戏是对生活的艺术模拟,不是生活本身。
C. 金戈铁马四龙套,纵横捭阖一马鞭。倒海翻江三尺桨,百转柔肠寄丝弦。沧海桑田在台毯,粉墨春秋是梨园。
D. 如果你想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那就让它像开始时那样,一直保持到剧终,形成独特的风格。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共同探讨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以及世界戏剧之间的关系。材料一聚焦于话剧与戏曲的相互融合,通过介绍话剧借鉴戏曲的诗意与写意表现,强调二者的互补性以及对话剧发展的促进作用。材料二则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话剧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展现了中国话剧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与认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因受唐风宋韵的濡染,形成了‘离形取意’的特点”错误,缩小了范围。原文表述为“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是“传统文化”,不是“唐风宋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以中国式肢体表达、中国戏曲式服装折服了外国观众”原因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