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210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半期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她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粮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从而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夏商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武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
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基础,“礼”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B. 只有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才有可能领悟“生生而条理”的天地大道,才能最高度把握和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
C. 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推行,礼则需要无形的传统来维持。
D. 乡土社会比现代社会更重视传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且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比礼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更高。
B. 在中国的文化里,物质器皿,礼乐生活,天地境界,三者由实用性的低层境界升华到形而上的高层境界,界限清晰。
C. 法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礼是人们从教化中自动形成的秩序,即使在无人的地方也会主动服膺。
D. 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但是变迁很快的时代无法出现礼治社会。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为国家利益处处忍让廉颇,廉颇知道后感到羞愧,背上荆条主动向蔺相如请罪。
B. 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C. 在公司年会上,小刚和一名女同事同时登台领奖,小刚觉得女士优先,就主动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女同事。
D. 《中庸》中提到“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守孝是人们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
4. 《礼记》中记载,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九鼎八簋”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体现的文化内涵。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礼,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探讨了礼乐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它们不仅构成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还体现出天地间的哲学境界。材料通过阐述礼乐如何升华到更高层次,并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爱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材料二则关注于礼治社会,强调礼通过传统和教化维持社会秩序,并对现代社会中礼治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这两篇文章都关注“礼”的作用,但一个侧重于文化艺术层面,一个侧重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只有……才……”条件和结果关系倒置。材料中说的是“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