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6260字。
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考试时长120分钟,卷面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曾经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动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来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记忆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得不在区位上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情况下,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的成功保护,无疑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籍贯具有不变性,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D.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通常是充满地域意义的所在。从实质上来说,“外婆家”通常不属于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印证材料二的一项是( )
A.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一中,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做了哪些保护?请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乡愁文化的价值与保护。材料一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在大规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包括保存实体遗迹和构建数字虚拟空间等方法,有助于保留文化记忆。材料二则从个人情感和社会结构的视角探讨血缘与地缘关系在乡土社会中的表现,强调乡愁在血缘与地域联系中的作用。这两则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理解保护乡愁文化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错误。原文“逼着这社群分裂”,可见血缘社群分裂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即使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