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74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 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 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D.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 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C.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 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C.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4. 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