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12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 “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 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完全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D.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这与西方社会中家庭的角色截然不同。材料一指出“家”在中国文化中从私德延展到公共领域的重要连接,而在西方,家庭的政治道德角色被自由主义忽略。材料二强调儒家文明形塑的“家国一体”结构,是中国文明的伦理基础。材料三通过比较中西方家庭观,阐述中国“家”作为社会单位的独特性和延展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颠倒因果,由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
  C.“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可知,缺少限定语,原文限定了“在现代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