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970字。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默写。
  (1)自然风物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意象和精神寄托。秋月可含哲思,苏轼用“,,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明人月无常的情理;舟木可蕴情怀,刘禹锡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昂杨向上的精神,大风可明志向,李白用“,”(《行路难??其一》吟唱自信乐观的高歌……
  (2)诗中自有山河。行舟江上,你能观看到“,”(王湾《次北固山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开阔奇景;徜徉西湖,你能领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春行》)的莺歌燕舞的早春美景。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wù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jù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①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wù(     )立  jù(     )离    覆(     )盖    纠(     )缠
  (2)这首诗的作者是(填人名),我们学过他的诗篇《我爱这土地》,因为他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的特点。
  (3)小语同学读了《树》,做了摘抄并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
  我初读诗歌《树》,觉得这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①的两棵树。再读诗歌我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②。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③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3.小说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光明中学九年级(1)班将要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的语段是小说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话,请你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其要点,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这些特点,也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
  要点:→→→
  (2)下面是小华同学在活动上对小说所作的介绍,请你帮助修改。
  每一篇小说都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如鲁迅先生192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甲】写作背景以辛亥革命前后作为背景,【乙】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满目疮痍,萧条黑暗的残酷现实,同时,加上作者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的生活体验,【丙】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而且不失希望的小说。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活动中,在讨论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时,同学们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这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选择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缘
  丁立梅
  ①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②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
  ③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谁舍得用这笔来写字啊,得收着藏着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