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20字。
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自《红军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二:
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的红军之所以要进行万里长征,是因为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前途渺茫,找不到可以扭转战争局势的办法。
B.长征的胜利,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建党以来一直持续的低谷时期,中国革命事业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
C.当下的中华民族正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仗。
D.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在长征途中,虽遭国军围追堵截,依然取得巨大胜利,这说明只有牺牲一切,团结一致,胜利才能到来。
B.为了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英雄的红军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击退百万追兵。
C.只要心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能顺利走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实现。
D.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永褒青春,有利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更多新的辉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
A.建国后,钱学森带领以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为主力的团队,结合中国国情,自力更生,历经九年,成功发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系列导弹。
B.一直以来,浦江创新论坛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设置了系列主题活动为青年先锋们提供发声和展示平台,积极鼓励青年人广泛参与,共话创新。
C.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这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的力量基础。
D.永远失去双手双眼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被推出重症监护室时,提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赶紧治好伤,“还要去扫雷”,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均以“长征精神”为中心进行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