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160字,答案扫描。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到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受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三首•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
  【高一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卷 第1页(共8页)】 
  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又如,陈藻的《田家归》:“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 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 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缀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使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 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 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 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 而吕南公的《老樵》:“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 “病妇”的存在不但不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促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人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高一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卷 第2页(共8页)】               5226A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 “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诗经•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D.宋代农事诗中的苦与乐渗透着这一时期的时政民生,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时代的镜子,更是这一时期民族心理的映射。
  3.下列与原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C.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农事诗中所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4.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农民具有浓厚恋土情结的原因。(4分)
  5.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宋代农事诗《插秧歌》的深层文化意蕴。(6分)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  鹳
  陶沙岸
  ①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 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
  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 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 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