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5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C. 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D. 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 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C. 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D. 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B. 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C. 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D.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在传统 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论述的对象都是“礼治”。材料一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侧重论述礼治社会的特点,什么是礼,以及辨析礼与道德和法律的不同之处等。材料二侧重论述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
  A.“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指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B.“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错误,曲解文意,说法绝对。由材料一第1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可知,原文有限制条件“以现代标准去看”,且用了“可能”一词。
  C.“如果……就……”错误,表述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只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并非造成“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的全部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先们躬耕的样子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①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